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朝运  林航 《山东经济》2012,(1):101-105
在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合成谬误”问题,即从微观层面上看是单个金融机构的合理行为,但若每个金融机构都采取同样行动,则会带来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国际上也开始有了实践。引入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现有金融监管的理念、格局和工具将带来挑战。我国应改变传统的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理念,对建立在传统监管理念基础上的监管格局进行改良,同时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强化我国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在短期里对日本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但从今天来看,并未对日本金融系统造成大的冲击。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为契机,日本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实施了重大调整。日本率先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是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意识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不代表整个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各国都在尝试建立一个成熟的框架来监管金融市场,防范即将到来的风险。文章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设置、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还有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使用三个方面,概述了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最新进展,分析美国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方面带来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对中国框架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审慎监管体系。本文对全球主要发展中国家小额金融机构(MFI)风险控制核心部分规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考察,包括最低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贷款分类、损失准备计提与坏账冲销,存款准备金与流动性要求,风险集中、内部人借贷与所有权集中,以及纠偏和处罚。国际经验表明,对于接受审慎监管的MFI,应该采用与传统银行严厉程度不同的监管工具;对于接受非审慎监管的MFI,应该发布某些稳健性规则以引导其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适度选择小额金融机构审慎监管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额贷款公司也会面临着系统风险,导致区域内小额贷款公司集体陷入困境,应对方案是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宏观审慎监管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特点设计相应的监管工具,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需要及早着手建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同样迅速膨胀,其所带来的风险尤其大不可控,而对于其的审慎监管同样成为议论中心,文章经过联系中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发展近况,选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因其潜在危机而存在的监管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要加强监管,有效的抵御一些系统性的风险。因此我国银行为了抵御系统性风险,必须要结合监管体制的变化以及经营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监管法规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在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我国银行存在着很多的系统性风险,这给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结合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文章主要围绕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展开分析论述,首先,介绍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出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银行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文章从外汇银行监管的特点入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环境下建立外汇银行监管机制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外汇银行监管机制构架包括信息采集、非现场监测、建立指标、设定临界值、综合评估定级、差别化管理六部分,及目前实施外汇银行监管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推进外汇银行监管机制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监管标准,并没有考虑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发展阶段和金融体系的特征。这使得新兴经济体在实施国际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新兴经济体并不完全适用目前的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标准。究其原因,除了与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的特性有关,还与现行的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标准制定机制的缺陷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到2012年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已经达到6000家,发放的贷款有5300多亿,迅速发展的小贷公司成为非正规金融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小贷公司面对的是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但服务的企业众多,对地方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实表明需要对小贷公司制定必要的监管措施.以防止机构风险出现引起经济动荡。  相似文献   

11.
12.
王安国 《理论观察》2011,(6):158-159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一行三会”监管格局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证,认为应以央行为宏观审慎管理主体.由央行来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并在此框架下具体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工。  相似文献   

13.
14.
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而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在成为普遍关注与重视的焦点的同时,也无疑成为了金融监管发展与健全的必然趋势。在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第三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当前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标志着中国将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以弥补微观审慎风险监管的不足。正确、全面地建立起宏观审慎框架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金融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贾春阳 《中国经贸》2014,(15):176-17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石斌  李睿 《环球财经》2014,(12):90-93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参加,主要负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在开放经济下,宏观审慎政策如何降低由跨境资本流动引发投资过热导致的金融失衡、社会福利损失,并着重分析了在不同违约概率条件下,如何从跨境资本流动渠道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累积,而后通过一个四变量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中国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以及金融杠杆的区制效应。结果表明,实施对国内金融部门与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制特征。在常规时期,应当以针对国内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而在危机爆发时期,应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同时放宽对国内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构建并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框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中国人民银行重要的金融监管探索与实践。文章借助2017年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绿色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2012~2020年163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MPA绿色扩容”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7年纳入绿色信贷指标后,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该扩容政策能够发挥出明显的风险稳定效应。机制分析表明,“MPA绿色扩容”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央行的资本监管压力、增加银行的资本缓冲以及提高社会声誉评价这3个机制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该扩容政策的风险稳定效应在全国性经营、系统重要性、低杠杆率的稳健型商业银行中影响更强。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绿色信贷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为监管部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和推进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债增长平稳,总体运营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外债管理改革的新方向。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外债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外债管理的新变化,揭示了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外债管理工作提出了应对措施,为保障企业在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顺利开展外债业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立军 《特区经济》2012,(8):119-121
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分析了我国在建立宏观审慎框架时可能面对的风险识别、工具运用和治理安排三个方面的挑战,提出了明确宏观审慎政策边界、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识别、改进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和评估、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安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