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振兴,除了政治社会稳定外,还必须解决好“三位一体”问题:即内部体制、增长方式和外部环境,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内部机制不合理,体制不顺,经济就没有活力,运行就没有效率,只有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而,即使选择了一种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但如果不能同时找到一种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也不可能长期稳定发展,或者会走更多弯路,付出过大代价。进一步说,即使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选择都正确,但如果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出现重大失误,外部环境恶化,也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党确立了正确的国际关系战略和对外政策,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赢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经过20多年努力,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选择合理的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调控思考李春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经营型,已成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旨在营造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构框架和良好的效益环境,其核心是经济的有效增长。要...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长期以来,我国严重依赖“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已走到了调整的边缘。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不禁再次反思: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根本上依赖于经济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体制、工业化起步型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生产结构调整型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准备条件推动工业化全面加快的阶段;初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方式,可视为一个系统,经济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体制条件是具有决定意叉的基本要素。上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实.舡大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剖新,以迅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有质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近十多年来俄罗斯在体制转型方面迈出了大步,并使经济从衰退转入上升轨道,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转型和宏现稳定设法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经济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这种双转型的内在联系和互动规律,对我国不无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质的飞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投融资体制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落后于经济体制整体的改革步伐,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使我国的民间投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投融资体制一直处在调整和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8.
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应注意和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赵同起,赵大立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是当前一切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如何引进外资参与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力争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我国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正经历着又一关键时期。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足以令人关注的变化,东南亚及东亚一些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动荡。这一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的前景引起了世人密切关注。例如,美国怕业周刊》1997年11月10日发表题为“亚洲陷入瘫痪状态:怎么办”的文章,文中指出,“如果中国——…  相似文献   

10.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也被正式确立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本文从资源依赖状况、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增长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就如何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旧经济体制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作为一种经济发展低级阶段的经济总量增长现象在我国长期蔓延并始终左右我国的经济增长,这决不是偶然的,我个人认为旧的增长方式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并行不悖的。旧的增长方式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因此,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并运行的情况下,旧的增长方式仍然还会存在。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西藏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展望下世纪,西藏的目标是201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能否有效地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实现目标,除客观的因素之外,主要有或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承担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因素,特别是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长期以来,我国严重依赖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已走到了调整的边缘。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不禁再次反思: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何去何从?尽管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两  相似文献   

14.
加快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从我国实际出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由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构成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状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依靠科技进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增强技术要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计划体制、工业化起步型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分析与评价 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起止时间大体为1952-1978年。其基本特点,从经济体制方面看,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发展模式看,是发展重工业和生产资料产业,独立自主地建设比较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浦东经贸体制基本框架及实现形式探讨康慧军浦东新区经济贸易体制模式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在一个区位的个性表现,是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总目标的具体实践,也是浦东新区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按照体制目标模式的内涵、指导原则以及...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而言,对外开放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稳定的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和支付体系,国际形势的改变迫使中国经济不得不加速进入转型时期。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以“降低对外依存度扩大内需市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世界加工厂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等为标志,加速进入了经济发展转型期。这是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秦晓  胡舒立 《发展》2012,(9):22-24
持续了3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需要通过体制的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均衡的、可持续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外贸依存度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现阶段我国偏高的外贸依存度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造成经济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有序地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引导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全年有望保持8.5%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