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玲  史敦友 《南方经济》2015,(3):120-128
本文依据产业分工对城市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单中心城市群产业分工的演化规律,并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借助亨德森城市群模型比较分析了两大城市群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与其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心城市产业定位与城市群产业分工角度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城市群研究对于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对于认识城市化的方向、趋势和道路,把握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讨了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功能,探索了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分析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王婷  芦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41-44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低碳经济提出以来,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群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并受到了学术界的日益重视.本文简单回顾了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经验,对长株潭建设低碳城市群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机构调整、城市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长株潭低碳城市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姚晓东  王刚 《天津经济》2013,(12):20-23
城市群是区域城市化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城市聚集与扩散的共同产物.本文介绍了美国三大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城市群的三种发展模式,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必须以快速交通、产业集聚、信息技术、开放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本条件.总结美国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对中国城市合作发展策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成渝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成渝城市群动力机制的基本分析,从产业、市场、行政、制度和城市管理等五方面探讨了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缺陷,并从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弱化行政力量控制、降低制度障碍壁垒和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驱动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判定城市群发展阶段,是制定城市群发展策略,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设,客观分析中原城市群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根据中原城市群所承担的目标任务,提出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魏帅 《中国经贸》2014,(10):53-53
长株潭是我国中部六省城市中率先进行城市群建设的地区,《南方周末》评价其为“第一个在中国自觉试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分别以2000~2005年、2005~2009年为考察期,本文利用SSM(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城市群和8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其相似度将其分为4类,分析其原因以及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总体特点,对城市群及各地市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建议:提升双核心城市能级;明确城市群内城市定位;扩大半岛城市群的腹地,推动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分析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21世纪全球竞争单位的大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城市群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发展对策。中国城市群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群的经济贡献率偏低,首位城市的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劳动生产率偏低,城市之间融合度差。在对中国城市群的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提升中国城市群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兰西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上游城市群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心,是保护“中华水塔”、治理黄河流域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兰西城市群依据独特的地缘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群发育程度低、核心城市发展实力弱和辐射功能不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层次不高等因素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全过程,重点从城市联动发展、生态联动治理、产业联动发展三个方面出发,着力打造“大兰州”,建设“大西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一盘棋”思想,构建产业共生系统,从而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包一帆  陈军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76-381
城市群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基于协调发展视角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4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再通过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群整体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4个维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经济韧性关中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显著。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综合韧性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但近年一直是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关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然后指出城市群空间层级对城市存在重大影响;接着引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从城市地理空间、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及城市开放度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并应用该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层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更少。本文从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视角,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对城市文化资源和“两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为对象,研究环境成本投入与生产、生活面向的产出效率。采用可处理多项投入及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效率,并将分析结果以GIS进行可视化。结论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存在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属于强势效率单位,环境效率表现稳定;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大部分处在技术效率发展前沿,建议由改变投入项的"资源使用数量"来改善部分城市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形;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尚未成熟稳定,环境效率的敏感性高,须加大对以水资源为优先的环境成本投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未来20 年,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成长阶段,新世纪之初,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河南省提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方法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方面构建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选取河南省九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贾利军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04-104,108
本文衡量了长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G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梯度整合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应性。得出结论认为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郝丽霞 《特区经济》2012,(6):203-205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城市群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中存在城市群等级体系不健全,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应该从城市群等级体系、产业结构、城市一体化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智慧城市融合到城市群中,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群,为解决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阐述了城市群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群的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契合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梳理了近三年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典型实践,提出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