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金融监管的公平公正原则的话题,应引起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加强金融监管当局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沟通,让被监管者了解并接受监管当局的监管意图,促使双方的认识最大程度上趋向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优化与效率的增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失灵及金融业在现代经济听 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是必要的,金融监管的收益是巨大的,但金融监管的收益性并不等同于金融监管的效率性,因为金融监管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支出成本;一方面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监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资源,一方面被监管者由于监管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福利损失,因此,在监管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通过监管制度的优化降低监管成本,将有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进,就此,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对监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是当前金融业内两种不同的呼声.监管量过少,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甚至使整个经济体系崩溃;监管量过多,则会造成监管成本高、寻租造租、监管者道德风险以及被监管者逆向选择.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工作应有侧重,但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这两种倾向都应努力避免.适度监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构建适度监管体系应建立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完善和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避免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成为我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金融监管中的公共利益与被监管者权利,我国理论与实务各界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例原则作为原则性监管趋势中被引入金融监管法的一个行政法原则,以其固有的功能和优势,可以在金融监管中充当基本原则,从而有效限制公共利益条款的过度扩张,确保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本文首先介绍比例原则的内涵、功能与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应用于金融监管的法治逻辑,证明在金融监管中引入比例原则的必要性,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在金融监管中以引入比例原则的可行性,最终得出结论,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监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公众存款的安全,而监管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监管者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水平.而设计和完善必要的监管准则,实现监管行为标准化,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和权威性,促进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银行业监管行为标准化问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以利于构建我国银行业监管行为标准化框架.  相似文献   

6.
银行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东金 《金融纵横》2003,(12):51-53
一、金融监管的成本 一般而言,可以将监管引起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一是监管引起的显性成本,包括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二是监管引起的隐性成本,主要是指被监管者因为监管措施而改变原来行为方式造成的福利损失。下面就对这两类成本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是当前金融业内两种不同的呼声。监管量过少,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甚至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监管量过多,则会造成监管成本高、寻租造租、监管者道德风险以及被监管者逆向选择等。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工作应有所侧重,适度监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构建适度监管体系应建立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完善和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中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及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在有效促进金融机构展业的同时,也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其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金融监管科技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者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国外部分发达经济体金融监管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问责制下如何界定监管责任豁免的范围和条件,使监管问责与监管责任豁免能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是培养真正负责任的金融监管者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欧盟国家金融监管责任豁免制度的基本状况、发展特点与趋势,并结合我国金融业监管现状,对我国金融监管责任的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缺乏对监管者监管机制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公共选择、寻租经济学理论,认为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是为了防止监管者作为"经济人"被俘获、防止监管"创租"与"寻租",并提出当前加强对金融监管者监管的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将对金融监管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被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体制产生较大的变化.我们应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金融监管工作的开展、衡量金融监管的成效,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2.
银行监管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永顺 《金融与市场》2005,1(2):53-55,60
银行业监管体系涉及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三方利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具有经济人品性,追求自身净收益最大化.监管双方的行为处于博弈状态,任何一方都会根据对方行为策略来选择成本最低的应对策略,以保证自己净收益的最大化.为提高监管成效,政府采取调控措施,调整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净收益参数,以利益为导向,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最佳搏弈均衡,实现政府、监管者、被监管者三方净收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政府面临着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本文回顾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特点,并对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由谁监管、如何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如何处理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等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愈加复杂,金融危机此起彼伏,金融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给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多学者将其归咎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为此,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本文拟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监管的法律法规、监管效率、监管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防范以及金融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符瑞武 《海南金融》2011,(12):53-54,68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各国加强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欧盟推动了新一轮的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旨在打破各成员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相互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欧盟层面上的统一监管.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C)和欧洲金融监管者体系(ESFS),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强监管.本文在分析欧盟金融监管体...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融混业经营及其载体金融集团的监管有单一监管和功能性监管两种基本模式,两种模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不同监管机构相互独立而又紧密协调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更为适当。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对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规定尚不充分,亟需在功能性监管的总体框架下,建立由中央银行作为牵头监管者的常设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金融监管在金融产品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监管者和创新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监管时滞与金融产品创新时机选择的关系,试图说明监管时滞对创新者的决策行为确实会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好坏在于监管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巴曙松  吴博  刘睿 《新金融》2013,(5):11-15
金融结构演化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风险结构,要求有相应的金融监管模式与之相适应。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银行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金融证券化型的三个层次金融结构,分析了每一金融结构下金融风险结构的特征及其监管要求。通过比较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三类主要金融监管模式,本文认为短期我国可采用类似美国的"多元监管者"模式,中长期可以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者"或者英国的"单一监管者"模式为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金融市场上现实存在着的金融监管腐败与监管不力事实,致使监管者能力与道德问题屡遭社会各界质疑,学术界有关监管者行为动机的争论以及对有关监管者监管机制设置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息过,且大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20.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童点.本文从临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临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