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及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产出的主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实现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的有效流转,将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区域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核心和支撑作用,已成为当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具体行动。为进一步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好产学研结合的推进工作,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本文在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态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发展壮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是我国当前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是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实施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由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江苏省常州市以科教城为载体,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使科教城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新型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对外辐射平台。其引进名校、名院等高科技研发资源为当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服务,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企业运行形式等产生诸多影响,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要有效地转变为企业现实生产力,企业管理观念必须创新.竞争企业之间关系的复合化、多样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合作竞争的方式寻找提高竞争优势的战略已成为趋势,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推广体系应该达到完美的结合,要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促进本省企业科技创新,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开发,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国务院不久前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要"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产学研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种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互动共赢的新局面;进一步以开放战略支持创新战略;强化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努力加大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火花竞相进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创新人才争相聚集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7,(10):F0003-F0003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是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目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她将成为连接产、学、研各方的纽带,对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从国内来看,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的十八大要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届三中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企业都已经把合作创新作为企业的基本创新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更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快速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更有效进行产学研合作,首先必须要选择科学、可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路径。其次,针对不同的产品创新类型,应选择不同的合作创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既可以与风险投资公司和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建立新的高技术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也可以在高校的参与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产品的集成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还发现.目前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还面临许多困难,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为其营造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赵航 《改革与战略》2011,27(5):158-160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文章以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并实证研究高技术产业中市场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障碍,提出了减少过度竞争、消除行政垄断、构建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和加大国际合作等旨在改善我国高技术市场结构和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省科技系统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大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工程建设,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推进科技领域"四大建设"、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 ——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关系.在继续支持高校院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要研究制订衡量评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指标体系,制订对企业、高校院所不同的分类指导与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协同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