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国际债券投资是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买卖各种国际债券的活动。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资本市场证券化的发展,国际债券投资的比重迅速提高。据统计,1981年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总额为2005亿美元,其中国际债券为528亿美元,约占26.3%;银团贷款为946亿美元,约占47.2%;其他为531亿美元,约占26.5%。到1990年,国际债券所占比重上升到54.7%,而银团贷款的比重下降到28.8%;1991年国际债券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1.6%,而银团贷款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集团化和发达国家间贸易失衡等因素,曾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膨胀,游资充斥,海外投资急剧增长。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际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和投资流向发生微妙变化。1990年国际金融市场新的融资总额为3533亿美元,其中各种债券发行2288亿美元,国际银行贷款1245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融资总额、债券发行量和银行贷款额分别下降8.3%、10.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正发生着变化,即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面对这样一种证券化的形式,我国筹措外资的方式结构也应随之调整。我认为,我国在近期应以发行国际债券的方式为主。发行国际债券筹资,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债券发行人熟悉各类债券市场的情况,选择有利市场;掌握进入市场的时间;在发行债券时决定合适的牵头人;确定好利率以及选择最佳货币,目的是减少成本,取得成功的发行。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在上述情况下,我国从国际债券市场上筹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 一、当前资本流动的结构及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投资活动中的资本流动以间接投资为主。战后,资本流动的结构起了变化,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是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接投资增长的势头开始减弱,贷款等间接投资的比重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它固有的风险小、安全、资金来源多、数量大、利率比较合理等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八十年代以来,西方通货膨率下降,债券到期兑现的实际收益高;还由于国际信贷结构起了变化,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5.
<正> 欧洲债券市场是一个以欧洲为主体的全球资本市场,由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伦敦和卢森堡是二级市场中心,其它重要市场还有法兰克福、苏黎世等。亚洲的新加坡和巴林也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一部分。进入80年代,欧洲债券已居统治地位,传统的外国债券发行比重大幅度下降。这是欧洲债券市场的重要变化之一。如表1  相似文献   

6.
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大潮,国际资本市场空前活跃。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大组成部分,国际债券市场亦不例外。本文从90年代以来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为切入点,回顾了我国几十年来国际债券融资的成就;并对我国今后在宏观调控、融资市场、融资币种和技术、融资方式、债券类别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集团化和发达国家间贸易失衡等因素,曾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膨胀,游资充斥,海外投资急剧增长。从80年代末开始,国际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和投资流向发生微妙变化。1990年国际金融市场新的融资总额为3533亿美元,其中各种债券发行2288亿美元,国际银行贷款1245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融资总额、债券发行量和银行贷款额分别下降8.3%、10.5%和3.9%。当年国际金融市场信贷额为426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近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资本的流向和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证券投资目趋活跃,给发展中国家支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种变化可能通过近年国际证券资本运行的轨迹得到证实,并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的主渠道还是通过国际商业银行向本国政府贷款。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国家拖欠着大量的外债,尔后导致严重的偿债困难,这时发展中国家融资渠道几乎干涸,潜在的投资者们对于向这些国家的公司企业贷款一直持谨慎的态度。到了  相似文献   

9.
浅谈国外保险风险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风险证券化是国际资本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它能有效地把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中。所以必须着重了解国际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主要产品类型及国外发展的情况及经验,使我国能以谨慎的态度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加强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从而促进我国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析保险风险证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芳 《商业研究》2004,(7):87-89
保险风险证券化是20世纪90午代以后国际保险业出现的新趋势,它是指将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保险业的承保能力,具体的运作产品有巨灾债券、应急资本等。对我国而言,保险风险证券化也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田志华 《商业研究》2005,(16):178-18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奋的金融工具。从我国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助于深化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国家对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的战略部署的实施。我国目前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存在某些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实行住房抵押贷款国际化运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树生 《商业研究》2005,(21):159-161
信贷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以来,已成为近3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推进资产证券化对于健全和稳定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通过证券化,银行可使贷款在资本市场上变现,提前收回贷款,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并由此推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虽然这种融资方式在国际银行界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是基础资产质量低劣,选择范围狭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其中税收问题尤为突出.资产证券化税收问题涉及发起机构、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简称受托机构)、资金保管机构、证券登记托管机构,以及其他为证券化交易提供服务机构的税收负担.其中,由于受托机构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其税负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证券化融资的成本.  相似文献   

14.
王晓麟 《新财富》2005,(6):22-22,24,26
由于房屋出售、重新贷款、违约迟付以及超额月付等原因造成的提前还贷会造成住房按揭贷款所能产生的现金流出现不稳定性,进而对住房按揭贷款证券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在试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项目时,应考虑借鉴国际资本市场的做法,建立不同类别和地区的提前还贷数据库,并对与这一风险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贷款一直是国际项目融资的最大来源,出口信贷作为一种国际信贷方式是各国争夺市场,扩大资本货物销售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贷款或担保,也是项目融资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随着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也日益成为项目融资的重要来源。项目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为项目筹集中长期的资金。……  相似文献   

16.
利用证券投资是资本市场发育完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和直接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而对于中国来说,利用证券投资的可能风险主要源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具体来说,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4)
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以风险为标的,利用证券化技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转移巨灾保险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品——传统巨灾债券的特征,并以其为基础提出一种保险系统内部证券化的途径来分散巨灾风险的新型金融工具。本文研究了其发行主体和设计思路并运用债券定价公式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其价格和发行规模。最后本文论述了其对我国保险市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商品市场:可望有所改善郭培兴1996年国际商品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市场需求继续不振的情况下,更多的商品价格出现下跌,跌幅也更有所加大。1997年前景如何,值得关注。变化和特点去年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的供应或需求极不稳定,价格表现出有较大的起伏和...  相似文献   

19.
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化解金融风险,并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住房按揭市场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条件,应进一步明确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象、规模和目标,大力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创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金融产品以来,资产证券化在全球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1990年到2003年,发行量以每年平均43%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联邦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债券市场。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区,资产证券化也在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将流动性较差、但能够在未来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