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口支援政策是一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常被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的移民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区域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等领域。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促进国家实现经济循环,切实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种战略调整也会促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较落后、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为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北京市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自承担任务以来,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北京市下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已越拉越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建立和巩固东部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的横向联系,对促进两类地区的发展和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逐步缩小差距.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对口支援及经济技术协作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东部地区进一步搞好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及西部地区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立跨国自由经济贸易区──“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特区”国际研讨会综述柳邦坤“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特区”国际研讨会在黑河召开柳邦坤/摄由联合国发展支援与管理服务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特区”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3日至17日在沿...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了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产业援疆是增进东西部经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提高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产业援疆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支援与共赢相结合。目前,产业援疆过程中,存在着区域产业布局重复、新疆本土企业成长不足等问题。必须完善援疆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稳步实施产业援疆,实现援疆省市与受援地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切实提高新疆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统筹协调下,我国迅速启动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机制,组织东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受灾地区。对口援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7.
由联合国发展支援与管理服务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特区”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3日至17日在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日本、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蒙古、俄罗斯、泰国、  相似文献   

8.
大学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尊重大学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大学城建设的必然要求;内部校际联动、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区域互动发展是大学城建设的应然追求;运行机制创新是大学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区域建设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面临着新时代发展的新变局和新挑战。当前,我国区域建设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视域下,我国各区域建设与发展应立足建设现局、把握发展现势,寻求区域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本文通过阐述区域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新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要义,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区域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为例,探讨我国区域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向,从而为我国各区域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10.
杨锋 《经济师》2008,(9):63-64
欠发迭地区在区域创新与发展中受国家政策及周边环境、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实现区域的创新与发展应做到发挥本地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传统产业,大力改善区域投资的软环境,发展小型企业网络、实行弹性生产,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承包支援乡镇企业发展工作,要求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省经济上新台阶的重大措施来抓,作为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的战略任务来落实,并决定把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动员组织起来,对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共识,创造全党、全社会关心乡镇企业,支援乡镇企业,合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潜能,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形成"集合效应",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合理的空  相似文献   

12.
杨欣 《时代经贸》2011,(24):22-23
“飞地经济”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结合北碚区对口支援巫山移民工业基地的实践经验,对“飞地经济”模式下的异地办园扶贫新方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得出一定的启示,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侨批史料的视角阐述了潮汕华侨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兴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高度赞扬了潮汕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重视子女教育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福建省开始建立“支援社队企业生产周转金”,用于支援社队企业设备购置和技术改造,随后成立“财政支农周转金”,支援范围扩大到多种经营和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作用。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又陆续增设了工交企业技术改造周转金;商业网点建设周转金;商办工业技术改造周转金;副食品基地周转金;国际经济合作周转金;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周转金;发展旅游事业周转金;出口创汇周转金;中小学勤工俭学周转金;出口创汇周转金;中小学勤工俭学周转金;扶贫优抚周转金;行政事业单位周转金;海岛建设周转金;行政事业单位周转金;海岛建设周转金;城市建设周转金;劳动就业周转金;扶贫开发周转金;沿海开放市县周转金;边缘县周转金;培养财源周转金20多项。  相似文献   

15.
援疆13年     
秦沣 《经济改革》2010,(6):13-14
从“干部支援”到对南疆四地州实行“干部支援与经济对口支援”相结合,再到在全疆范围开展全方位对口支援——援疆规格的提升,体现出中央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作为资源开发导向型经济,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山西区域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体系迫切需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推进路径及战略重点,并针对加快山西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及转变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发展的新现象是以都市圈的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趋势下都市圈形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完善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建设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研究以资本市场促进山西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条件与途径,并提出适合山西省情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本市场建设框架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关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凸显等一系列矛盾,这显然是当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瓶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区域补偿政策载体,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是筑牢边疆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促进均等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预期,由此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搭建了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重点聚焦于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行为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应、地方官员偏好等因素为抓手对内在作用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长期趋好的特征,对口支援等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但是,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双悦  刘明 《经济问题》2023,(5):103-109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既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目前主要面临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差距,南北方差距及“一带一路”国内段内部差距过大,都市圈、城市群空间布局呈现东密西疏,区域之间的合作进程缓慢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应重点通过培育经济增长点,以县城、中心村(镇)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群为增长极,促进跨区域的经济带建设;以重大经济带建设为重点,构建纵横交错的区域协调发展网络;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