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本文从人力资源的四个层次入手,探讨了将人力变为资本的制度、机制平台及方式,必须构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与任职资格相适应的培训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意思淡漠,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培训机制不新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铁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铁路企业通过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创新培训机制,建立企业文化等途径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徐霞 《全国商情》2009,(15):53-53,71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培训不仅契合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也符合组织要求,但在实践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比例不协调、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等现实差距.本文通过论述力求为企业管理者寻得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4.
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关系到企业管理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在企业参与"非人"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实践,就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进行了积极思考,以期对同行有所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途径,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文化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战略性管理理念、培训机制、薪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角度提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与各个产业融合程度的提升,传统制造业也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传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规划,以及管理等多个层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文基于以上几个层面的分析,针对现实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规划,以及管理等层面提出管理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企业人才培训与开发是基于人的发展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人的发展进行定义,指出人的发展是现代企业人才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定位、基本职能和基本动力,并给出了基于人的发展的现代企业人才培训与开发的“3+4”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随著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培训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以及文化建设的纽带,在企业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战中如何进行培训体系建设、需求分析、方案制定与执行、效果评估、风险控制,是企业培训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培训管理在实战中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并从现代制造业市场、制造业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变化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世纪的产品开发过程特征。同时,还详细论述了现代制造系统的模式和哲理,并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例分别介绍和比较了各发达国家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地位以及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自发展机制创新是我国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现代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简明清晰,要求以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知识资本的提升为基础。企业自发展的兴趣与动力主要源于盈利预期,其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积累与运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自发展应具备良性的竞争机制、合理的行业标准、有效的行业管理、顺畅的信息流等特点。应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自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转变战略理念,实施开放战略、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要素市场配套改革战略,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和手段,而且还是企业赢得顾客和求得长期发展的关键。作为河南省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企业,在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含金量低等问题。在加强河南省纺织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纺织企业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努力营造品牌文化,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创建品牌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冯宪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5):52-57,131
当前浙江制造业农民工就业须着重解决三大矛盾:制造业发展与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矛盾;企业用人方式与劳动者对自身利益、前途追求的矛盾;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与政府调控不到位的矛盾。未来浙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成为在企业持续工作的稳定职工;这种转化的核心是培养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和现代意识;这种转化与农民市民化过程相辅相成。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政策思路:通过社会整合为转化提供重要保证;重视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加强转化过程中的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这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行政中心与区域中心不对称,发展速度与城市内涵不对称,文化底蕴与大都市形象不对称。这要求城市发展进程中从"大石家庄"视角出发,在京津冀大背景下规划石家庄城市体系,以正定、栾城、藁城、鹿泉(包括井陉),构建"一核四星"的城市发展格局,才能够形成"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城市子群→小城镇团"的四级结构,进而大都市与腹地得到有效整合,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京南都市体系得以形成,石家庄的城市影响力得到强化,在京津冀鲁晋等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综合改革是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成本降低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因而服务业综合改革可以通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技术创新产出、推动服务转型等路径来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全要素生产率表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PSM-DID方法进行政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综合改革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费用率、增加专利申请数量、提高服务转型程度3条路径来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服务业综合改革对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因此,应加大服务业综合改革力度,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意设计是能够创造财富的,是制造业的灵魂,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突破点.从宁波小家电企业的创意设计入手,可以发见依靠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六大路径”,在分析相关案例后,可供宁波其他小家电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为宁波小家电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创造更多的条件,进而带动宁波小家电产业发展,形成集群优势.  相似文献   

18.
纺织服装行业是江苏省的出口创汇大户,了解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地跨越有关纺织服装行业的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以及对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探讨其影响机制及成因,寻找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寻求妥善解决贸易纠纷的途径,为推动江苏省纺织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成员,正在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成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与北京进行对比,运用熵值法测算了两个城市数字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分析了两城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理论上,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引致技术创新以及增加社会效益等途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成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已达到中级协调阶段,但与北京相比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成都应借鉴北京等城市的相关经验,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加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实现二者的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贵州省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同时煤炭产业也是该省的支柱产业,对贵州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宏观产业调控力度的增大和"关停并炸"硬性指标的制订和下达,势必对贵州省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层次影响。要实现贵州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出煤炭产业中的国有与非公并存、大中小型企业并举的道路;推进资源整合中的"因地制宜";探索构建落后产业良性退出机制;发挥行业龙头的示范效益,构建和推广"以大带小"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