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艳坤  尚浩东 《经济师》1999,(12):18-19
明确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是确立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前提。我国《证券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但对于上市公司收购界定,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求教于同仁。一、我国法律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收购是公司收购的一种,与一般公司收购的区别仅在于目标公司的不同,上市公司收购的目标公司不是一般性的公司,而是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上市股份公司。明确收购的概念是确立收购制度的前提。我国最早对上市公司收购作出规定的是1992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深圳市上市公…  相似文献   

2.
王琳洁  楼晓 《经济师》2006,(3):104-105
要约收购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典型方式,是公司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即便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还相对落后的国家,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挡。要约收购虽然为小股东提供了一次高价转让股份的机会,但他们在收购中却处于易受侵害的弱势地位,法律必须给予充分的保护。现行立法虽然以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为价值取向,确立了一些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措施,但从已发生的要约收购事件看,它仍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作用,我国的要约收购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而保护目标公司小股东利益涉及公司法和证券法两个领域,除了完善要约收购制度本身以外,还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强制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要约收购方式的一种形式。该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公开、公平、公正地保护每一位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我国证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了强制要约收购的条件、强制要约的对象、强制要约收购的效力及法律后果,但在法律实践中,我国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 要约收购(Tender Offer),又称公开收购、发盘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向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该公司股份的书面意思表示,并按照其依法公告的收购要约中所规定的收购条件、收购价格、收购期限以及其他规定事项,收购目标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要约收购具有公开、广泛、迅速的特点,充满敌意性、策略性。随着《证券法》的颁布,各界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尤其是要约收购普遍持乐观态度。诚然,《证券法》在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方面确实较以往的法律环境有了很大的改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波 《经济师》2006,(1):62-63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必须依法进行。文章立足于我国证券法,探讨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原则,围绕着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两种形式着重分析了我国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收购的相关规定,并对收购行为的法律监管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6.
公司收购活动是证券市场运行中的永恒话题。根据国家《证券法》中的定义.所谓公司收购是指通过公开收购一家公司的股份而获得的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收购标的物被定义为股份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就收购的实质而言.它属于股权交易的范畴。从形式上看.收购行为完成后。仍然存在着两个法律主体。根据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在公司收购中,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所在公司控制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股权变更方式,对解决现代西方企业制度中的代理成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收购方式,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在于管理层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所在公司控制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股权变更方式,对解决现代西方企业制度中的代理成本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潮,而股权协议收购则又是最受追捧的收购方式,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流。那么到底是什么致使协议收购成为了收购的首选方式呢?本文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方式和现状,并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论述了形成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偏好的制度原因,最后对未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收购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法律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本文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第一个问题:关于协议收购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有案可寻的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场内公开收购,即在证券交易所通过股票二级交易市场公开收购目标公司可流通的股票,以控制目标公司。首个案例是,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海延中实业19.8%的股权,达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吴帆 《经济导刊》2000,(1):39-43
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法》最大的突破之一在于将“要约收购”的概念引入上市公司的收购中。“要约收购”是“公开出价要约收购”(TenderOffer)的简称,也称为“公开收购”或“标购”,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一直被广为采用。“要约收购”作为并购的一种高级形式,极其富于变化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一、什么是要约收购我国《证券法》虽然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但并没有对“什么是要约收购”以及“要约收购如何进行”作出界定,而在第81条中“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30%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司能否顺利调整到为世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了全球各大公司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励精图治的公司家都选择了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资本运作,公司的收购兼并成为了他们首选策略。通过收购和兼并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跨国公司,其中就包括很多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一、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 上市公司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以后,他着重关注的便是成长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洪鼎辉 《发展研究》2005,(11):21-22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就是公司的管理层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说明MBO已经悄然走近了上市公司的改制进程,MBO将对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效应的个案分析——胜利股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思 《经济师》2006,(3):116-117
一般认为,管理层收购在降低代理成本、重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和促进管理效率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表现为现金流和经营业绩显著改善。文章以上市公司胜利股份为分析对象,通过其实施管理层收购前后两年各种指标的变化,对公司的经营利润、现金流量、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财富效应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管理层收购对改善该公司的现金流和财务绩效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代理成本效应和股权激励效应不明显,但管理层更加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收购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呢?由于收购方式的多样性,一些企业会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份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收购,那么,这种收购方式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呢?本文将2011年至2015年我国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份的方式完成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收购方公司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二级市场收购并未提高收购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6.
廖理  霍玲 《经济学动态》2006,(9):05-108
管理层收购(MBO)指的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早期的管理层收购实际上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管理层通过向专业的杠杆收购机构融资购买原有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使上市公司私有化。它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债务,股权集中于管理者和金融机构(Thompson et al.,1992)。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对于股东财富、债权人财富以及公司财富(即公司业绩)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证券法》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规范了市场主客体的行为,更为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的一系列融资、兼并、收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有人曾断言,今后围绕二级市场展开的企业兼并收购活动将进入一个活跃期。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以资产重组、瓜分市场资源为目的的兼并收购战将带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格局的巨大变化。反观近几年,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一次低成本扩张热潮之后,进入了一个沉寂时期,尽管时间不长,但已有相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3,(24):16-16,19
一、中外上市公司MBO的特点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运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在外部设立一个收购主体,这个主体都是所谓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即壳公司。二是收购性质都是协议收购,还没有出现美国MBO通行的要约收购方式。出让方有法人股也有国家股。三是控股权。虽然各公司MBO的规模不等,但MBO后原来的管理层大都取得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比如粤美的MBO后由管理层持股的美托投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四是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来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  相似文献   

19.
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以 1 998— 2 0 0 2年上半年发生于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之间的 4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 ,选取了 48个财务指标 ,对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绩效改善的配对组合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并试图寻找并购后公司绩效改善可能的来源。实证研究表明 :收购公司绩效逐年下降 ,目标公司绩效则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下降 ;绩效改善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前相对于所并购的目标公司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而绩效改善的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却仅在税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绩效改善的配对组合方式呈现明显的“强 弱”搭配特征 ;收购公司绩效改善可能主要来源于分享目标公司所享有的优惠政策 ,而目标公司绩效改善则可能来源于管理能力的提高、市场势力的增强和经营协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亟待规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收购资金来源很不正常。由此引致财务杠杆风险过大;使得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扭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利用上市公司资产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办法侵害公司、债权人和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本认为应尽快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