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度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这场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尽管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勇于实践与创新,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它揭开了中华民族探求现代化历程的百年大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洋务运动就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之前,就有部分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清政府就开始同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对西方的"船坚炮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难以抵挡西方的入侵,因此中西的交流之门被迫打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虽然清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对"西学"有所限制,但是交流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固步自封只能使自身发展更加局限,积极迎纳才有可能在发展的大洪流中持帆远航。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融会的过程,是一个中西碰撞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901--1911年清朝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清末立宪"和"清末官制改革".清政府企图效法英、德和日本,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通过政治制度的变更,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清末政治制度改革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曾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延续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这次变法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叉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9世纪后半期在中国发生的洋务运动.认为这是一场清政府为挽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并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为目的的活动.指出洋务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借法自强"包含着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思想的理论形式.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传承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命脉 战后台湾航空制造业的另一主要技术来源传承自海峡彼岸的中国大陆. 自中国近代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救国"的主张.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推行洋务运动,引进大量西方先进技术.甲午战争满清政府战败后,由光绪帝为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规划的新政里,也有一部分希望藉助西方科学思想与制度来改变旧制.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等人倡导"民主"与"科学",希望实现民族独立、富国强民的远景等.这些历史经验显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技文明的认同与渴望.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十年间,留学欧美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动;二是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三是欧美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四是清政府政策导向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薛福成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批判了纲常名教,否定了夏夷之辩,扭转了义利之弊,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近代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先进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清末的“预备立宪”进行了评析.认为,在列强的打击下,清政府为挽救自身危亡,自上而下地发动了一场“预备立宪”运动.这场运动首先从改革官制以为立宪基础开始,发展到把政府权力纳入制度化轨道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宣布设立资政院与咨议局;进而,正式出台了《重大信条十九条》等步步推进的三个阶段.但缓慢地立宪已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这场持续七年时间的“预备立宪”运动以最终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辛洁 《魅力中国》2013,(25):109-10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国人奋发图强的奋斗史。一些爱国人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庞薰栗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到西方留学学画,通过对欧洲不同画派的学习与研究,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走出了一条自己中庸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变革提供了契机。清政府在外交观念、外交体制、外交礼仪和外交程式上逐渐走向近代化。文章在讨论这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重要过程的同时 ,试图探讨这一外交体制存在的缺陷 ,以说明晚清政府不能与西方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新政是封建王朝挽救其统治的最后一次努力。不仅政治上的“预备立宪”令人瞩目,而且经济方面的“变法”活动也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还影响到清王朝的命运。把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纳入新政的范畴加以研究,或许会丰富对清末新政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本文将首先概述庚子之前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庚子后清政府应付危局的设想;接着论述清政府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然后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摇摆和混乱;最后简要地总结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特性。一、官僚集团内的政策设想庚子之前数年中,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败后…  相似文献   

14.
周琳 《发展》2014,(5):70-71
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所酿造的特殊国情,根本不存在类似西方国家的来自民间的现代化运动风潮,正如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所说的:"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组织,在全社会动员,调配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换。"一、晚清政府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进程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19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世界现代化进程加快,晚清政府也在西方国家的挑战和  相似文献   

15.
清末,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实验农学在中国不断深入的传播,使国人认识到其自身的差距。进而在各界的努力和清政府的推动下,一批新式农业学校先后建立,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盼 《新财经》2013,(11):98-99
在国家制度的革新中,经济制度往往会首当其冲。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而富国强兵,成了清末新政的突破口。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古老而又封闭的社会经济制度与强行闯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巨大的碰撞。随着一系列抗击西方霸权斗争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和绝大多数士绅终于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制度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首要的还不在于物质层面,而是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呼吁破除成例,稍变成法,以求实用之才,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逐步形成了开放的人才现;在洋务教育中,他们培养翻译人才、制艺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使他们的人才观在实践运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孙红兵 《黑河学刊》2010,(12):62-63
19世纪末,身为清政府翰林院编修的沙元炳毅然弃官南归,回到他的家乡如皋兴教育、办实业,以实现他挽救危亡的愿望。沙元炳的不懈努力,使如皋地区近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尤其是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沙元炳之所以致力于地方近代化,受时事局势的影响,受张謇、胡媛思想的影响都比较深刻。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随着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地区封禁的逐渐解除,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入东北地区。西方国家对东北地区影响也不断加强,东北地区近代化逐渐起步。东北地区的铁路交通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铁路交通的带动下,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农业等各大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后来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金玉铭 《发展》2010,(10):158-158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上谕,决定变法,实行"新政"。"新政"涉及官制、兵制、学制和奖励工商、发展经济等很多方面,持续十余年之久,加快了中国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