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第一个基因标记纯度安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及其不育系通过湖北省审定 2006年2月26日,湖北省农业厅发布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的通知称,由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成功的具有苯达松敏感标记性状的光温敏两系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苯两优9号及其不育系苯88S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及其不育系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具有基因标记纯度安全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及其不育系,该品种及其不育系的审定,标志着我国光温敏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叉上了—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由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陈立云教授和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的课题——“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生产新技术”,近日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主持、袁隆平院士任主任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这标志杂交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据专家透露,该技术每年至少可为国家节约8000亩种子繁殖田,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7月8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和"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基因编辑研发出"一步法"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术,为第三代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方案。鉴于该研究的产业应用价值,美国科学促进会运营的全球科技新闻服务网站优睿科在论文发  相似文献   

4.
8月15日.国际上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珞红4A”在武汉通过鉴定。武汉大学朱英国院:扛团队抗褐飞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熏大突破。据介绍,“红莲型杂交稻不育系珞红3A”是朱英国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珞优8号的亲本.珞红4A是在珞红3B和珞红3A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和分予标记辅助选掸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国立农业和食品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简称农研机构)日前在一块野外隔离试验田里收获了转基因水稻,这是日本首次收获室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这些转基因水稻今年5月种在茨城县一块约1000平方米的隔离水田里,日本农研机构于10月31日收获了稻谷。研究人员利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基因组进行编辑,但没有引入其他作物的基因。此前日本曾在实验室内试种过转基因作物,这是  相似文献   

6.
他与袁隆平同行,同是水稻杂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对他这样评价———周开达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中有殊多建树,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专著四本。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杂交水稻领域的一位功绩卓著的杂交水稻科学家。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过去的不育系都是由种间、亚种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交育成。来自远缘杂交的不育系均表现易保难恢的特点,给选配优势组合带来相当的困难。鉴于此周开达在六十年代后期即开始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所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于7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工程院院士刘大钧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杂交小麦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江苏农村经济》2013,(11):14-14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出多项水稻育种新技术和水稻新品种、新组合,为我国水稻持续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10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水稻新品种观摩会,研发团队负责人张大兵教授介绍说,科研团队利用上海地区推广的常规水稻9522为基础,建立大规模水稻突变体库。分离了30多个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14,(10):44-46
<正>袁隆平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以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  相似文献   

10.
据湖南日报8月6日报道种子公司和农户以后不用为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费时费力和担风险了。今天,由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发现并育成的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温敏不育系“标810S”,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以袁隆平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认为,该研究为规避和降低两系杂交水  相似文献   

11.
法国研究与开发研究所(IRD)目前正尝试提高亚洲水稻产量,增强作物对害虫及洪涝的耐受性,科学家们将从非洲水稻中寻找有利于这些性状的优良基因。然而由于存在生殖障碍,利用两类水稻杂交获得具备存活能力的种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良种大观     
丰两优一号杂交水稻丰两优一号是丰乐种业与辽宁粳杂中心合作选育、丰乐种业独家开发的两系、优质、高产、抗病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母本广占63s为丰乐种业辽宁育种室育成的优质早熟中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稳定、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抗性强,是一个综合性状突出的实用型不育系,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丰两优一号于2002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2012年2月,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的一项新成果被刊载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该团队成功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是一个涉及我国的主粮安全、食用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敏感问题的争议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我国转基因水稻技术创新的分析,以转BT基因水稻为例,参考了当前转基因水稻生产效应的相应研究,设置两种情景并运用CGE模型测度了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动态影响,提出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公众市场需求两个层面判断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4月10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全国首个水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株洲市通过验收。株洲市超级杂交早籼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于2008年立项,由市农科所提供技术支撑,亚邦种业公司组织实施。该项目以居闻内领先地位的两用核不育系“株lS”为核心,以其组配的组合“株两优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6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相似文献   

17.
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已由20年前零星分散、自发性的小打小闹发展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管理法制化、经营集约化、育繁推供一体化、从业人员数千人、产值超亿元的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抓科学规划,用政策引导产业启动。自70年代以来,在研究员颜龙安的主持下,市农科所在我国首先育成“珍汕97”不育系,掀开了绿色革命的序幕。1973年“三系”配套,育成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累计全国推广面积10亿亩,增产稻谷500亿公斤,1980年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在水稻育种专家、高级农艺…  相似文献   

18.
《农家致富顾问》2011,(10):14-14
2011年8月15日,国际上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珞红4A”在湖北武汉通过鉴定。专家对“珞红4A”进行了田间考察,镜检了花粉育性。专家组一致认为,“珞红4A”不育系不育性能稳定,抗褐飞虱,开花习性好,制种、繁育产量高,配合力强。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0日,从浙江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专家在开展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研究时发现,抑制水稻中一个调控基因可以使水稻在高温下仍能维持较高的品质,这个"耐热基因"还有望通过基因编辑方法来改良水稻品种。据了解,我国科学家近期在水稻抗高温研究中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如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团队在生长于热带的非洲稻中发现一个  相似文献   

20.
7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在农科讲坛上指出,我国水稻单产的提高进入了一个缓慢时期,提高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成了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科学界普遍认为,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可比其他杂交稻提高单产15%,但需解决籼粳交杂种不育、生育期超亲晚熟和植株偏高3大问题。据介绍,课题组已通过明确我国各稻区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各地的光温生态条件,设计适合的基因型,实现定向育种,确保杂交组合抽穗期的广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