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人单位未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承担"双倍工资"支付责任。该"双倍工资"及其他正常工资、经济补偿是否已经支付?支付数额有多少?应由谁承担举证责任?仲裁或法院如何确认相关事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保障》2013,(7):64-64
主持人:有的用人单位在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间,因劳动合同到期未及时续订等原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伤职工因此要求单位支付此期间的双倍工资。有观点认为,停工留薪期是履行劳动关系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其间并不需要劳动者亲自履行工作职责,应视为中止履行劳动关系。《工伤保险条例》也明确了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因此,停工留薪期属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例外。《工伤保险条例》已规定了工伤职工可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再让用人单位承担双倍工资,有失公允。这种情况是否应当支付双倍工资?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保障》2012,(8):68-68
主持人: 某职工于2006年8月到我单位上班,双方只签订了一年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未续签,该职工仍继续在我单位工作。工作期间,单位已正常支付其工资报酬。2012年4月,该职工因不遵守劳动纪律,被单位辞退。现该职工要求支付其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的双倍工资。该职工要求是否正确,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保障》2012,(4):65-65
某职工2010年12月1日入职某公司,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作期间公司已正常支付其工资(月工资标准为3000元)。2011年11月底,公司辞退该职工,给付了一个月的经济补偿。在2011年6月份,公司向该职工发放了半年奖6000元。离职后,劳动者要求该公司支付双倍工资。请问,双倍工资是否包括劳动者已经领取的一份(一倍)工资?半年奖应否计算在内?经济补偿是否应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5.
法定代表人要不要签订劳动合同?未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否承担双倍工资支付责任,是否构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未作明确,实践中不无争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保障》2008,(11):65-65
主持人: 我的劳动合同约定我每月基本工资为1000元。因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我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单位因此可能对我心存芥蒂。后来单位签订了集体劳动合同,约定最低工资为900元(略高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单位因此拟按900元标准向我支付工资。请问,集体合同是否适用于我?用人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双倍工资。在促使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由于相关规范不尽明确、配套规定不完善,加之个人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问题适用法律上的复杂性。双倍工资差额性质"双倍工资差额"是司法实践中的叫法,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保障》2010,(5):65-65
主持人:我公司某新入职的员工,与原单位仍保持劳动关系。其原单位为国有企业,该员工为其内退人员,原单位仍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该员工在我公司的工作与其他员工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需要按时考勤,遵守公司岗位等规章制度。请问对这样的员工,我公司是否需要与他签订劳动合同?如不签合同,我公司是否会因未签合同而支付双倍工资?是否需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相似文献   

9.
人事经理未签劳动合同能否主张双倍工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某职工原系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其在公司培训中多次强调必须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及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后其因个人原因辞职,并以公司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公司支付双倍工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2011,(7):65-65
主持人:我公司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失误,对一名劳动合同已到期人员未及时续订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公司应当承担双倍工资支付责任。我公司已经支付了该职工正常劳动时的工资报酬,现在他要求公司支付另一倍工资,并要求支付25%的经济补偿金。我公司同意支付另一倍工资,但对于应否支付25%的经济补偿金看法不一。请问,我公司应否另外支付25%的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总经理等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因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的特殊性,对于其与单位在劳动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的诉求应否支持、如何支持,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总经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包括未及时续签)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双倍工资?一般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是否需要支付加班工资?其核心问题在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有必要对此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保障》2014,(8):59-59
主持人: 我企业因为经营效益不好,鼓励职工离岗休养,于2001年11月与多名职工签订了离岗休养协议,约定单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并每月支付生活费180元。现因单位效益较好,动员职工回企业工作。部分职工因为有其他较好工作或者自谋职业,不愿回企业工作,双方遂签订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其中又有部分人员反悔,不满意该解除协议,申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其离岗休养期间的工资(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请问,他们的要求能否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保障》2009,(3):66-67
案例回放 李某于2004年到某公司工作,具体负责驻外地办事处业务。公司因蔬忽未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2007年底,公司向包括李某在内的所有员工发了一份通知,询问是否同意续签劳动合同,李某表示同意。2008年4月,因对李某工作表现不满意,公司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李某则以无劳动合同为由,不同意终止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自2008年2月起支付双倍工资。公司能否终止劳动关系?李某要求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问: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事业单位行政方面签订集体合同时,为什么应将企事业单位行政方面依法拨交经费列入合同条款?答:根据全国总工会总工办发[1996]64号文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事业单位行政方面签订集体合同时,应将企事业单位行政方面依法拨交工会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保障》2011,(3):62-63
案例回放马某于2005年3月到某公司工作,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09年2月18日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出院后继续享受医疗期。2009年5月上旬,马某先是打电话给公司领导,询问医疗期满后的工作问题。未得明确答复;遂以快递形式书面要求公司在其医疗期满后安排其工作。也未得答复。医疗期满后。马某到公司要求工作,公司则称其劳动关系已经在其医疗期满之日终止。经多次协商不成,马某于2009年8月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2009年5月19日以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马某的主张能否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综合信息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发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近日签署部令,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今后,凡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都适用这个办法。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办法》明确,订立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具有同等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   《办法》规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7.
一月大事     
》全面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7月2日,全国总工会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对未建工会的小企业,通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努力提高覆盖比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保障》2013,(10):65-65
主持人:我是一家餐饮公司的厨师,实行标准工时制。我的正常月工资为3500元。公司与我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载明,加班工资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依照前款确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各种假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人认为劳动合同的这一约定合法。请问该约定是否合法,应以何标准计算我的加班工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保障》2014,(9):55-55
主持人:张某是我公司的人事部主管,负责与员工签订并保管劳动合同。其自己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告知公司负责人,从而导致公司未及时与其续签劳动合同。其离职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我公司支付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我们认为,这完全是其故意造成的,应当由其自行承担责任,要求公司支付二倍工资差额,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有人认为张某的主张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请问,张某的主张应否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由于公司的疏忽,本来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前面签订了两次固定期限合同),但签成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所有员工都如此,当时双方都未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份合同期限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该合同履行到2013年5月份时,有3位员工因此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劳动仲裁机构未受理,后又起诉到法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