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企产权主体虚位的问题 ,使国企人不尽责 ,资源浪费 ,成本不降 ,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亏损面过大 ,造成国企改革步履艰难 ,成为改革中的“老大难”问题 ,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 ,国企改革必须产权主体到位 ,建立劳资共有经济与按全要素分配的制度 ,实施股份制。通过多元成份化管理 ,使企业高层、中层、基层股份及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国企产权的“主人”方能到位 ,国企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商周刊》2013,(6):21-21
一般而言,国企改革的破局集中于两个层面。第一是打破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为自由化问题。第二是国有经济的治理及分配,如何管理及分享其庞大的利益所得。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责权利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龙章 《现代财经》2000,20(11):50-52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所有者责权利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据此建立了一个分配模型,以反映经营者、所有者承担的风险和应获得的收益,旨在为国企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按贡献分配将劳动与其他非劳动要素统一于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统一于社会贡献,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统一于按贡献分配。这一原则体现了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等时代性,把握了按贡献分配规律的必然性,是我国分配理论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推进分配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探讨了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问题,认为按要素分配首要和最主要的是按照人的才能,贡献,知识,创造力进行分配,接着具体论述了按知识,才能分配,按经营力分配等诸问题,以及按才能知识分配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是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这些要素既可以抽象为劳动,也可以抽象为资本。从激发这些生产要素的活力、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研究目标出发,我们可以将这些生产要素抽象为人力资本,因而按人力资本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机制。同时,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知识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和资本化的要求,按劳分配也必须发挥按人力资本机制的激励作用,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复杂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因此,按人力资本分配在社会主义分配结构中具有耦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论生产力视域下的按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升 《经济问题》2005,(12):11-11,45
按要素分配是指对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按市场原则支付报酬。十六大报告提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肯定了按要素分配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社会分配更多地与生产力相联系,按要素分配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最近坦言:国企改革思路纵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重点没有很好抓住,即所有者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要素分配结构,简称“三重点”,如果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国企改革一定会走入顺境,  相似文献   

9.
按资分配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按资分配能够促进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本文研究按资分配与经济增长模型之间的关系,分析按资分配的宏观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学术界在商品价值、社会财富和分配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仍没有取得共识。为了清晰地使有关价值、财富与分配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联系都可得到圆满的科学说明,笔者提出“新四说”: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劳动价值说;全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或商品使用价值——全要素财富说;多种产权关系决定按资和按劳等多种分配方式——多产权分配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是要素所有者创造价值和财富并据此参与分配,而实质是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形式与实质说(按贡分配形质说)。  相似文献   

11.
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的理论,为按要素分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无论分配关系如何变化,它们都是由产权制度而非由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产权分配。按要素分配,不仅维护了产权主体的利益,还可以避免生产要素的滥用和浪费,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料的合理配置。而在价值决定上,要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能用庸俗的分配价值论冒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朝栋 《经济经纬》2003,23(3):8-11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中并没有按生产要求分配的内容。但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这一问题已不容回避。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形成,但按生产要素珠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种类形成的原因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仍有待探索,这既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今处理论界有等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邦根 《经济经纬》2000,23(5):18-20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分配。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过程同产品价格形成的过程共同构成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总过程。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差距过分两极化,一定要给以政策上、法制上的限制,使所有的经济主体按照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公平地竞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资分配正日益普遍,致使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不对称、即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和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已成为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①阐明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种通用的生产要素;②首次揭示劳动工具对人类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释放”的重要功能和创立“间接活劳动”的崭新概念;③分析了“间接活劳动”通过劳动工具及其泛化形态创造价值的过程,重新界定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与内容,对价值构成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观点;因此,新增财富的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按间接活劳动分配。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是一连串的事情。要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收入差距本身的大小,而必须对形成收入分配最终结果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考察。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按贡献分配和适度调节,是构成公平收入分配的四个要素。前三者又可理解为权利平等或公正,是公平的重心所在,也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主要标准。收入分配政策必须着重强调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按贡献分配,再辅之以政府的适度调节,才能有效避免各种误解和误导。  相似文献   

18.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并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在杜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确实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们过去承认按劳分配。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和规律;或者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是按资分配,把二者在形式上对立起来。实际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所分配的并不是同一的产品部分,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产品是V,即可变资本部分,而按资分配所分割的是剩余产品,即m。二者是对应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践的推动,特别是由于吸引外来私人投资,而投资是要获得回报的,我们才不…  相似文献   

19.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已进行了近20年,但成效并不显著。尽管此间我们在国企改革战略上做过调整:从80年代进行的放权让利,利改税和承包制,即以解决企业与国家之间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利益分配方面关系问题为着眼点转向卯年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改革重点转向经济结构调整。产权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以及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上。但截止目前,离国企改革的目标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究其原因分析,突出表现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不够,对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创新不够。因此,在今后改革中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