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与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使得“民工荒”在实质上是局部地区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走市场化道路,刺激吸引企业和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必经之路。加强农民工培训固然重要,但稳定推进农民工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则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使得"民工荒"在实质上是局部地区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走市场化道路,刺激吸引企业和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是构建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必经之路.加强农民工培训固然重要,但稳定推进农民工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则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市企业招工难的成因:民工荒实证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鞠志萍 《现代财经》2006,26(8):56-60
从2004年以来,“民工潮”出现了回流现象,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普遍遭遇到招工难的问题。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民工荒”。运用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论证表明,农民工返回家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它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深化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民工荒"的本质是"权利荒",即农民工平等地位的沦落和平等权利的缺失。破解"民工荒"问题的根本思路应当是:依法回归农民工的平等地位与平等权利,深化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构筑以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为根本的劳动用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繁荣。近年来,在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和输出地相继出现“民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工荒”的本质无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框架下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是解释“民工荒”现象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工的跨地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但时至2004年初,从珠三角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往日农民工无限供给的情景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7.
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被认为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安全阀”,更是国家责任和国民福祉的体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者约为1.24乙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人,他们大多数以产业工人身份就业。由于农民工社保资金“画地为牢”,不能跨地区流动,“便携性”较差,导致数量如此之大的农民工不仅加入社会保障这个“安全阀”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8.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本文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七方面是“民工荒”的微观成因,为了妥善解决民工荒问题,我们应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规范员工行为、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关爱农民工心理健康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珠三角"民工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珠三角区域的用工重地东莞厚街传出“民工荒”的信息之后,“民工荒”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一时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民工荒”现象是一种结构性短缺现象;表面上是由于农民工待遇低造成的,深入的原因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的矛盾所引起。对此,政府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性价比”极高的劳动力,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力量.在新环境的熏陶下,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让他们处于尴尬的转型期.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并努力满足这些需求是解决当前“民工荒”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企业保留和激励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首先简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在分析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其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待转移和城市“民工荒”问题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出现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民工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分不开.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要妥善解决上述矛盾,应当着重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加强农民工的权利保障,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往关于民工荒的研究都是基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之上的,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四元结构阶段,却鲜有学者在四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对民工荒问题进行研究。据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四元经济结构,把其分为四个部门:农村传统部门,农村企业部门、城市传统部门、城市现代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的民工荒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城市传统部门遭遇民工荒是因为该部门提供给农民工的净收益明显小于农村企业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城市现代部门遭遇的民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变成一个包括三个阶段的模型,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之前还有一个阶段向右上方倾斜,如此,刘易斯模型就能够解释不久前中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民工荒”实际上是由于工资粘性造成的一种假象,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并没有错误。对企业来说。提高农民工名义工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基本措施,本文也认为农民工工资提高是一件大好事,但部分没有能力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必须实施战略、战术的调整.甚至转进内地。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劳动力短缺后,“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经济增长的一个难题,同时“民工荒”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民工荒”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却又能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工数量的绝对减少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即解决“民工荒”难题的方法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的,这就导致了“民工荒”难题是无解的,即人口红利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相容的。而如果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出发,将“民工荒”难题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两难冲突”,即劳动力稀缺程度本身不是固定的,则可以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力,从而达到减少稀缺资源(劳动力)稀缺的程度,进而破解“民工荒”带来的难题,较好地解释“民工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工荒问题困扰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并没有枯竭,只是有原来的无限供给变为现今的相对有限剩余。由于农民工主体和观念的改变,惠农政策的效果显现等原因,我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通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政策可以缓解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杜卉 《时代经贸》2011,(10):75-76
提起“民工潮”,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最早的提法出现在1989年,由于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因此诸多媒体开始引用这个词——“民工潮”来了。缘何经过20多年发展,“民工潮”已逐渐转变成如今的“民工荒”“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经济法为视角,分析了“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就业问题向来就是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社会健康发展和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标志。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实施国有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加上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人口,使得普通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伴随和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世界工厂的建立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充分重视,使得劳动力就业问题相对缓解,甚至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开始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曾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重点地区短缺民工大约占10%,现有1900万民工的广东省大约短缺民工200万人。“民工荒”主要发生在加工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缺工的多为“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此导致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以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最。从农民培训的角度看,“民工荒”的形成实际上说明了以下3方面的问题:1.加强农民培训,对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2004年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技术工人的短缺;甚至技工短缺现象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现已蔓延成全国性的现象。它预示随着产业竞争形势的激烈化,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由此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加快实现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顺应这种需求的变化,通过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技能,有利于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将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填补发达地区的技工缺口有机结合起来。2.能否改善农民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推动民工工资上涨的内外因素蓄势已久。以珠三角地区为例,12年来在物价和民工生活成本迅速上涨的同时,民工的月工资仅上涨68元,民工的实际净收入出现徘徊乃至下降的局面。2004年这些地区迅速加剧的普工短缺,实际上是民工和作为民工后备军的农村劳动力面对此类地区长期偏低的工资待遇,较差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所作出的变相抵制,也是自我发展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觉醒的民工群体对部分企业变相实行“血汗工资制”的消极反抗。以下两方面的事实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一是根据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因“民工荒”所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在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中尤其突出。二是2004年珠三角地区在民工严重短缺的同时,却出现了部分农民工向工资收入更高、劳动条件更好、更适合其发展的长三角地区转移的现象。可见,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期依靠压低民工工资、将民工置身于较差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之下,甚至通过损害民工权益等做法,来支撑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和产业扩张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凸显的“民工荒”,是在各地经济持续向好、用工需求普遍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它意昧着东南沿海地区对民工重利用轻发展的模式,不仅面临着来自同类地区甚至欠发达地区迅速发展的挑战,也逐步丧失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由于民工短缺,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有订单不敢接,甚至难以正常运行。这种情况说明,这些地区如果继续停留在发展“三来一补”阶段,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甚至继续将牺牲农民工权益作为招商引资的筹码,对于外来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就业机会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上涨等抬升营商成本的因素置若罔闻,将极有可能错失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好机遇,从而在国内(下转封二)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就业问题关乎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关乎农村的和谐稳定,关乎农业的协调发展,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必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本文在深刻阐述当前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农民工就业中职能作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就业中政府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就业中政府职能定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农业部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万人的规模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焦点,是将计划体制下的低效劳动力和无效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