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某些大城市已初具规模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很多不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然后针对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英国是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自布莱尔政府1997年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开始,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中,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英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英国国内对于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旺盛需求,为英国创意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平台.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打追创意城市群,调动地方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及商业化.以上措施对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洛可可的"点子" 2005年,北京的创意产业还处在黎明前的黑夜,洛可可设计公司就在这个时候进驻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与从老房子改装而来的设计基地对比强烈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风暴正肆意.  相似文献   

4.
宁波和丰创意广场项目是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提升优化服务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打造的重要平台,开创了国内以政府为主导、由国有资本全新打造的大规模、高水平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的先河。根据宁波市产业经济结构特点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需要,和丰创意广场着力建设完善核心功能区、公共服务平台和商务配套服务等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5.
谈到创意产业,就绝对不能不提及处于产业链前端的设计企业.目前,工业设计公司已成为中国创意产业最为强劲的一股势力.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由外到内 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是成立于2001年的一家股份制公司,现入驻在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设计总监贾伟告诉记者,"最初我们走的是外包服务路线.当时国内工业设计还没有起步,设计需求很低,即使有类似的需求也仅仅是外观等简单的工业设计.我们投资公司所有业务范围就是做海外软件外包服务,所以我们也有这样的条件从海外入手."  相似文献   

6.
张琼文 《经济月刊》2009,(1):114-116
洛可可的“点子” 2005年,北京的创意产业还处在黎明前的黑夜,洛可可设计公司就在这个时候进驻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与从老房子改装而来的设计基地对比强烈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风暴正肆意。  相似文献   

7.
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芳  赵瑞平 《经济论坛》2006,(15):67-68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在1998年英国最早明确提出的,它主要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本文认为,从创意产业本质来看,任何有智慧性活动的参与的产业都在其范围内,以设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创意工业的重要内涵;以新颖前卫的营销观念为依托的项目全程策划是创意商业的主要内涵;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8.
倪丽丽 《当代经济》2016,(34):99-101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杭州市第一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为加快转变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先发城市,杭州市在政策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方面堪称典型样本示范城市,在破解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做了全面、积极的探索,在实践中通过努力拓宽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积累了许多典型的金融支持案例,为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融资环境提供了借鉴,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与环境.  相似文献   

9.
论创意产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国荣 《生产力研究》2007,3(2):107-109
文章分析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创意产业发展实践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认为创意产业的兴起既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对传统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扬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康嘉  杨彩云  胡琴 《经济论坛》2012,(5):105-107
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章分析了两者融合的主要模式,即创意LOFT模式、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基地)模式、工业旅游模式、动漫城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分析了两者“自发内生型——政策导向型——复合型”逐渐转变的过程,旨在探讨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国内关于创意产业园区的评价研究较多,侧重点各有不同,现有的研究大致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文章对创意产业园区评价的研究特别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研究动态进行了概括性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意产业园区评价研究要关注创意阶层与创意产业园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7)
文章在阐述中国元素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分析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提升中国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水平,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和平崛起,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发展创意产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发展创意产业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转型,在全球背景下,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从工业经济时代到创意经济时代转变,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新常态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性认识,这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认识和新思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创新发展形式,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对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剖析与述评,分析其国内发展的现状,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寻中国目前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为诸多城市抢占产业新高地开辟了一片天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实践案例,杭州市就是其中之一.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摸索出了“中国文创的杭州模式”.杭州文创用实践将人才、市场、政府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向我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6.
打造创意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把"发展创意产业、打造创意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举措。研究了创意城市与创意产业的内在关系,剖析了绍兴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创意城市及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经验,提出了绍兴市打造创意城市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和我国发展工业设计的紧迫性,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工业设计需要政府积极支持与倡导,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法律保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市场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点产业,其发展水平与政府行为和资源禀赋条件紧密相关。本文基于2014-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文化创意产业数据,从财政、税收和营商环境三个维度衡量地方政府竞争,使用系统GMM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和资源禀赋对文化创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文化创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存在正向滞后效应;财政竞争和营商环境竞争有利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技术进步,长期的税收竞争则会抑制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对文化创意产业TFP增长率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竞争手段有关,文化创意资源禀赋在营商环境下存在“资源诅咒”,在财政和税收竞争性下存在“资源恩赐”;资源禀赋将加剧当期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负向效应,削弱正向滞后效应,与地方财政和营商环境之间存在不显著的协同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发现,促进要素流动是地方政府竞争和资源禀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机制,其次是集聚效应和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每个城市都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底蕴.2005年,杭州提出了以“腾笼换鸟、凤凰涅□”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及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本文结合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讨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从废弃厂房到创意园区,从传统工业到创意产业,从工业产品到创意成果,曾经辉煌一时,为城市的工业文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批旧厂房、旧仓库,经过创意工作者的改造,变成了创意产业的集聚地,进入了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创意产业使这些一度被废弃的旧厂房,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变迁,再次走在了时代的风头浪尖,实现了自身的完美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