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经济权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虽然理论上把经济权归为第二代人权,但从经济权的价值上讲,经济权决定着生命的存在和政治权的产生。社会经济权表明了,人已经作为了一种自觉的社会动物有目的地进行社会生产以维系人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并且标识着经济活动对所有人的平等性,是  相似文献   

2.
杨秋颜  刘东亮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10-212,239
在人权的正当性问题上,先验式人权论证、经验式人权论证和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哲学判断,都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论证人权的正当性需要另辟蹊径。由于人权是一个关系性概念,人权的正当性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角度来阐明。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夏祖义 《经济研究导刊》2015,(9):303-305,308
二战之后,联合国致力于以“国际人权组织”的方式,打造人权保护的全球性机制,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政治与公民权利公约》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等一系列重要联合国文件建立国际人权保护体系。1960年以后,在联合国人权事物委员会的努力下,国际人权保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面对国家主权的权威和排他性,不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在人权定义方面存在的认知差异,因此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要素、目的等决定的。通常我们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迎来一种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经济时代中,人类社会权力和财富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成为权力拥有的象征,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存在,为此,拥有知识的人——人才的存量也就成了一国现实经济运行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力量。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将会是怎  相似文献   

6.
节约是经济实践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经济理论对节约的理解存在缺陷。节约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人生的目的和追求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决定了节约的永恒性。认识节约的永恒性在理论上有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对节约悖论的批判;在实践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问题,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严重浪费问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未来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充分发展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发展则离不开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广泛参与。妇女人权的实现必须保证妇女获得自立、自强与自主的能力,以及赋予她们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国际人权公约中的人权应当基于国际人权公约国际法的特性受到国内宪法的保障,宪法作为国内公法,具有最高权威性和最高法律效力。将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宪法对妇女人权的保障进行比较,既可以对中国保障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从立法上和实践上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动因和源泉,社会生产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途径和方式,辩证地理解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试论分配方式的决定和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对人类社会分配方式的决定和制约因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提出:(1)生产要素所有制是分配方式主要的决定因素;(2)有利于发展符合人类需要的生产是分配方式的最终决定因素;(3)社会公平是分配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人的社会行为,行为方式受观念影响,人的观念是由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决定的。我国城乡人口就业观念的差异是由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决定的。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关键是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1.
论可持续发展前景下的自然资源价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才开始有所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问题又困扰着人们,现有的价值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新。自然资源资本的价值的量决定于再生产该资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社会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价值。自然资源资本的价值的质决定于该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效用,其价值具有内在性,确立自然资源有价值的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能够促进人们将经济目标人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变为追求资源生产率,能够促进现存在商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促进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谪云梯 《经济师》2000,(7):62-6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以保证其社会有序、稳定和发展。远古时代,人类过着原始社会生活。既无市场也无政府,人与人的关系只有靠大家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习惯、传统和习俗等的道德力量来维系。为了对付野兽和自然灾害,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的原始公社式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延续了几万年,至今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和被殖民者赶往森林里的美洲少数民…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是技术进步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创新再生产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并日见深刻地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谁掌握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年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以后,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广东经济…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也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 ,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 ,称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 ,经济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叫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是由相应的经济所决定的。但法对经济基础也只有被动作用或者反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法对统治阶级赖以存在和壮大的经济基础有确认、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法对不利于 ,有损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实施限制、削弱或扫除。法与生产力的关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法的性质 ,内容和法的发展与变化。二是法对社会生产力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它可以保证或推动社会生产力 ,也可以束缚破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的来临,将使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促使经济增长的要素发生巨大变化。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知识的作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人的发展——人的知识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能力的增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在其经济学研究中逐步成熟的。在早期经济学研究中,他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具有浓厚的社会理想性质。随着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由此而决定的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阐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及其赖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提出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理想社会形式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过剩经济通常以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两种形态存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均是相对过剩经济形态.相对过剩经济产生的关键是社会成本居高不下,其根源是社会效率较低.决定社会效率的因素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为此,完善社会经济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促进经济实体的规模经济与经济规模,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相对过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经济信息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类经济生活的社会信息,内容庞杂、信息含量大,这就决定经济信息管理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信息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很低,使经济信息很难在社会中有序、有效的合理流动。因此改善经济信息管理,使其更充分地被用户利用,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末的今天,人类已进入普遍人权的时代。但仍有人对人权的普遍性唱反调。反调主要来自人权不科学论者、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国家主权至上论者、文化相对主义者、亚洲价值论者、新左派等等。本文作者从普遍人权捍卫者的角度,对这些人的反调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消费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 《经济论坛》2005,(16):132-133
一、可持续消费与循环经济融为一体相辅相承 自有人类生产以来,消费就无时无刻地不在持续着,消费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消费模式是指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消费模式对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而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