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典主要讲述了上帝救赎人类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典型的审美对象,本文正是从神学与美学的联系入手,通过这一救赎故事来分析圣经中包含的优美、崇高与丑这三个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
徐润  王娜 《魅力中国》2010,(17):220-220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力作,讲述了三位主人公不同的赎罪方式,本文将结合圣经里面赎罪的故事,阐释人类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通过向善,救赎与自我救赎才能重返伊甸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桔 《魅力中国》2010,(16):77-77
《肖中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在1994年导演的美国剧情片。该影片运用多种影视手法,围绕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散”这一主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4.
张飞 《中国西部》2012,(5):62-72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让南京城再次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历来商女与战乱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不独民国是这样,众人熟知的清代《桃花扇》也是这样,女性与战乱,拯救与救赎,南京城似乎拥有着某种特质,正如秦淮河与紫金山的形影,十里烟月伴随着六朝王气,将寻常儿女情长的"小爱"升华为纷飞年代里悲天悯人、大公无私的"博爱",舟行往来的过客,都会从秦淮桨声里,去寻觅尘封在故纸里的繁华过往。  相似文献   

5.
刘力  阮荣平 《南方经济》2018,37(11):103-120
文章拟从慈善捐赠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文章基于CGSS2012全国微观调查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受限因变量回归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发现宗教信仰在个体捐赠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无宗教信仰者,有宗教信仰者进行货币性捐赠的概率以及额度更大,这种慷慨不仅表现在宗教捐赠,还表现在世俗捐赠。此外,文章还发现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货币性捐赠也差异迥然,总的来看,相对于低救赎性宗教信仰,高救赎性宗教信仰对捐赠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追风筝的人     
《宁波通讯》2010,(6):69-69
<正>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力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人物》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  相似文献   

7.
秋风 《中国报道》2009,(11):20-20
大学生勇敢地、理性地拯救落水者,似乎也正是一个社会正在自我救赎、提升的象征,唯有刚健质朴的气质能够拯救那陷溺于虚伪和私欲之洪流中的人。  相似文献   

8.
程实 《环球财经》2008,(11):30-31
次贷危机中的欧美政策救赎并非每一次都能准确、有效地切中要害,在不断“试错”中前进恰恰是拯救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并远离火萧条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9.
传媒     
《浙江经济》2009,(20):7-7
达沃斯不能只为富人开,下一步经济刺激重点保就业,家丑救赎美国企业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西方金融学术界错在哪?  相似文献   

10.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救赎观作为一种宗教思想体系,其形成受到了犹太教、东方神秘主义宗教和古希腊罗马哲学的重要影响。基督教充分利用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以其作为末日审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将众多宗教思想有机糅和并加以创新,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11.
李春梅 《环球财经》2004,(12):68-70
对汽车金融的热情,与其说是汽车巨头对远期市场的未雨绸缪,不如说是在现实市场压力下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暗香 《今日重庆》2009,(4):111-111
一直很敬佩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帝国毁灭》里,我们看到的是偏执和仇恨怎么使一个独裁者陷入可怜的疯枉;《窃听风暴》里,我们感到的是在历史的罪恶面前,人性的崇高的救赎;感动我到流泪的是《再见列宁》,面对不能重来的历史的荒谬和丑陋,没有选避,没有粉饰,没有声讨,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恕声载道.  相似文献   

13.
《兄弟》从欲望的抒写开始切入,在描写苦难的同时还抒写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怀——爱,作品用爱来化解苦难、拯救苦难,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救赎之光。  相似文献   

14.
李华芳 《浙江经济》2010,(24):55-55
华尔街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为绞肉机,能从中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所以当安迪·凯斯勒从华尔街的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后,难免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感慨万千了。  相似文献   

15.
赫妍  王佳英 《理论观察》2014,(12):108-109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1933-)是美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极富影响力的犹太裔作家。《退场的鬼魂》是罗斯内森·祖克曼系列小说中的最后一部。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中的伦理结、伦理身份,从犹太身份、犹太传统、犹太救赎思想来解读作品人物拉里的身份伦理结,从而理解犹太人在他者的国度里陷入难以实现自我解放的身份困境。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一些民众和舆情的仇富心态,怨天尤人绝对无济于事。用对抗性言辞、逃避的办法,都不可能改变民众和舆论的看法,只能使社会趋于断裂,其结果只会是玉石俱焚。唯一的正确出路,是富豪们作为一个整体,致力于行之有效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这是这部优秀励志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台词,其中"希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它闪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的追求的光芒。影片中通过主人公安迪带着希望自我救赎和精神上对狱友的救赎,彰显了"希望"的主题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加明显。进一步厘清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对实现教育的救赎,推进当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那么,是什么让不少教师深陷职业倦怠的泥潭无法自拔呢?  相似文献   

19.
“不出书是等死,出书是找死?”传统出版业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局,要么凤凰涅槃,要么化为灰烬,可出路在哪里呢?互联网能否成为一条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SOHO中国在最合适的时间实现“诺曼底登陆”之后,它的创始人能否在掌声与非议之中完成自身商业使命的自我救赎?[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