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额货币问题关系到以对货币供应量控制作为核心手段的货币调节工具是否有效,对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货币需求函数的测算方法分别对近年来中国和青海的超额货币程度进行了测算,深入分析了超额货币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2009年底推出的经济政策导致房价和物价不断攀升,央行虽然采取紧缩措施进行应对,但物价和房价仍处高位。对我国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及房地产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增加能引起物价和房价上涨;房价上涨能引起物价上涨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物价波动,货币政策需关注资产价格,同时应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应对资产泡沫,并密切注意货币流动结构,维持货币供给流向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币值稳定表现为对外汇率稳定和对内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两者常常出现矛盾。因政策目标、开放程度、经济谈判实力以及两国的策略等不同,偏好经济增长的国家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是面临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共存的问题,就是表面汇率、物价稳定而背后却暗藏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重新设计汇率稳定、物价稳定、产出稳定的政策协调机制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解决货币超经济发行问题、物价问题及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改革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这几年,社会总需求增长持续过盛,在投资、工资、信贷、财政、物价上都有  相似文献   

5.
一、货币政策目标所谓货币政策,就姓作为(货币)政策主体的中央银行(或有关货币管理当局)运用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货币政策目标,即最终目标。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公认的主要目标有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6.
稳定货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在市场、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但是如果强调了稳定货币,而给发展经济带来不应有的影响,同样不是我们追索的目标.在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稳定货币是前提,这话有道理,但稳定货币毕竟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处理得宜,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超额货币"成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运用一个新模型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超额货币”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生活中用于交易的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例下降,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增大,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下降,自由物价与官方物价的比值增大。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房价,取决于房价的变化是否对物价、汇率和经济增长有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的房价对经济增长和物价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关注房价的变化,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考虑房价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政策工具应该针对不同的政策目标,即货币供应量针对物价,贷款利率针对房价,信贷规模针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物价指标的下滑,我国面临的通缩压力及其政策应对等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本文在回顾历史经验和梳理前期文献的基础上,对通过货币扩张治理通缩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5年1月—2014年12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构建MS-FAVAR模型用以研究了不同经济区制下物价与主要宏观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效率的非对称性在我国非常明显,受信贷顺周期和财政扩张挤出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紧缩条件下轻易选择激进政策加速货币扩张,对治理通缩和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本文建议,当前应继续保持货币供给平稳增长并调整信贷结构,同时根据国外经济情况的变化,利用各项改革制度的实施在需求端寻找缓解通缩压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比考察了中国1979-2010年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对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四大区域的不同经济效应和物价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和区域物价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的不同,货币政策对东部区域的经济和物价具有显著影响;而财政政策则主要影响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与各区域物价水平的Granger因果关系相对不明显。这一发现对构建合理的宏观政策组合具有启发性意义。在政策上,应注重对宏观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组合使用,并利用产业政策作出有效的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物价运行的特点,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的成因,得出货币供给不是近年物价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经济结构调整阶段货币政策适应性调整的意见,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低增长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币值稳定表现为对外汇率稳定和对内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两者常常表露出矛盾的一面。因政策目标、开放程度、经济谈判实力以及两国之间的策略等不同,偏好经济增长的国家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是面临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共存,就是表现汇率稳定而背后却蕴藏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为这一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改进汇率稳定、物价稳定、产出稳定的政策协调机制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此话浓缩了货币学派的经典看法,却为凯恩斯学派和银行学派所诟病,被现代货币理论超越。因为货币虽然是一种超级工具,但是概括不了物价,物价并非货值的简单镜像,物价远大于货币。传统的货币学派已经滞后于复杂的现代经济。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环境反映的是信用市场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一、储蓄利率必须高于预期物价上涨率 二次大战后,大部分西方国家采用凯恩斯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发货币制造“流通性”供给投资,无一不被通货膨胀所困扰。同等重要的是未曾采取有效控制货币数量的国家,无一能成功地停止通货膨胀。1947年意大利停止通货膨胀根本措施是提高利率,降低货币数量。德国在1948年进行货币改革创造了经济奇迹。美国在1951年联帮准备与财政部协商后,紧缩货币物价才稳定下来,英国在1951年恢复传统货币政策以使价格下降。1960希腊与法国等等都是如此。那些继续采用低利率政策增加货币数量的国家,无论采行任何政策,都继续遭受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衡量货币供应是否适度的判断标准是把货币供应同物价和经济增长之和进行比较,本文在对其提出修正的基础上,指出由于货币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了货币供应,导致货币需求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调整,作用于实物经济的货币供应明显不足,由于分流货币供应的因素较长期存在,因此,物价的持续低迷很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汇率传导理论及其效应进行了简单回顾,在建立理论模型基础上,对2005年我国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国外物价及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对物价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有负向不完全传导效应,但由于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内调整汇率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综合考虑国外物价、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当前我国央行采取稳健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效果却似乎不明显的背景出发,引出梳理我国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的研究的必要。本文从文献的来源及概述、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标的选择、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常规关系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非常规关系研究、对"中国之谜"的研究、对"中国之谜"的解释、对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物价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简要地评价了这些文献,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实体经济较快恢复,投资持续高位,财政收入增幅领跑全国,物价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银行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区域经济政策刺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因。尽管中央推出了房地产调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货币紧缩的措施,全年经济走势仍谨慎乐观。  相似文献   

19.
樊怿霖  杨旭 《时代金融》2014,(7Z):16-17
本文对汇率传导理论及其效应进行了简单回顾,在建立理论模型基础上,对2005年我国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国外物价及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对物价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有负向不完全传导效应,但由于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内调整汇率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综合考虑国外物价、国内货币产出比等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而物价升温缓慢 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0.8%,持续的物价负增长与快速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什么近年我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而物价长期低迷呢?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反差源于结构问题,是"过度竞争"导致物价长期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