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奸淫幼女型强奸行为与嫖宿幼女行为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前者是“缺乏有效性同意”的奸淫行为,而后者是建立在“有效性同意”基础上的钱色交易行为。刑法规定嫖宿幼女罪的目的在于对以幼女为对象的卖淫嫖娼行为的否定,以凸显刑法对失足幼女的特殊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嫖宿幼女罪的认定应当以卖淫嫖娼行为的认定为前提,以幼女因素的介入为基础,并根据案件情况准确把握“钱色交易”的行为本质。当前嫖宿幼女罪司法适用面临的困境完全可以在解释论的维度加以解决,而无需诉诸立法。废除嫖宿幼女罪的观点是对该罪罪质和法定刑的错误解读,立足于解释论廓清该罪与强奸罪的关系才是当下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商》2015,(8)
在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的关系问题上,刑法理论界存在多种解释方法,通说认为,这两罪属于法条竞合关系,应按照"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适用法律;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想象竞合关系,应按照从一重罪的原则进行处罚;更有学者认为,是否具备有效同意则是认定此罪彼罪的关键构成要件,认为这两罪是排他互斥关系。但是,无论是哪种解释方法,都在理论上难以自洽。  相似文献   

3.
《商》2015,(42):231-232
自嫖宿幼女罪诞生以来,关于该罪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站在法益保护的视角,有两种观点,即个人法益优先和双重法益并重。由于双重法益并重说具有缺陷,如违背立法目的,与刑法体现不协调,污名化幼女,因此该学说不宜采用。该罪保护的法益应该幼女的身心健康和性自主权为主,社会性秩序为辅。将该罪回归到奸淫幼女型强奸罪既能克服法律的缺陷,也不至于产生空白,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杨金胜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83-283
嫖宿幼女罪的设立是为保护幼女的身心健康,将幼女单独提列出来,理论上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规定的很明细,可却同奸淫幼女罪起了冲突,更确切的说是二者本身就有交集,甚至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嫖宿幼女罪的设立是为保护幼女的身心健康,将幼女单独提列出来,理论上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规定的很明细,可却同奸淫幼女罪起了冲突,更确切的说是二者本身就有交集,甚至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曹怡 《北方经贸》2013,(3):79+82
我国曾在1997年修改《刑法》,从"强奸幼女罪"中又分设出了"嫖宿幼女罪"。概据十多年的司法实践情况,笔者认为设置"嫖宿幼女罪"这个罪名不利于对未成年女性的保护,建议取消。其理由是:此罪对被害的幼女产生人格贬损,有悖国家保护妇女儿童的承诺,违背刑法关于幼女行为能力的基本原则,造成刑法内容混乱,挑战公众道德底限,加剧社会阶层对立。  相似文献   

7.
强奸罪实施行为的两部分构成,即"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式的行为"与"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出发,分析、解释了强奸罪未遂的特点,并从学术研究及实践操作角度对强奸罪未遂的形态进行了分类。文章同时还对强奸罪的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犯罪中止间的区别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暴力作为抢劫罪和强奸罪中最常见的手段行为,在各自的罪名中却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暴力作为两罪的手段行为,其实施必须以实现相应的犯罪为目的;暴力行为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利用他人的暴力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劫财或者奸淫行为,对相应犯罪的成立具有不同的意义;暴力所针对的对象也只能是被害人本人,并且对物的暴力不能构成暴力型的相关犯罪;两罪中的暴力都包括危害人身安全和限制人身自由两种方式,但强奸罪的暴力还要求具有对人身直接侵害的特征;在暴力强度上,抢劫的暴力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的反抗”的程度,而强奸的暴力只要达到“使其反抗变得显著困难”的程度就够了,并且强奸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9.
反腐斗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反腐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我国刑法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者的本意是希望该条文规定能够在打击腐败分子、制止贪污贿赂等行为上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该规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直以来,由于该罪对于犯罪构成、举证责任和法定刑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定存在着一些不足或争议,而且没有行之有效与之配套的制度和立法保障,使得该规定长期以来被不少人称之为贪官的"避风港"、"免死牌"和"保护伞".本文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现状和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对该罪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3):229-230
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理论学界存在争议,形成了故意说、过失说和混合说等不同学说。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既包括故意又包括过失。对污染环境罪罪状表述区分故意犯和过失犯,并设置不同的法定刑,有利于有效惩治和预防对污染环境罪,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2)
近年来,媒介对嫖宿幼女问题的频繁报道,尤其伴随着小学校长开房事件被媒体曝出,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本文对CNKI上2010年至2014年发表的有关嫖宿幼女性别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从新闻传播角度对该议题进行分析的学术文章普遍比例较低且文章大部分缺乏性别视角和意识。中国知网研究成果呈现出四个突出特点:媒介构建女性的弱者形象,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阶层矛盾遮掩性别矛盾;受害者隐私过渡曝光,受到二次伤害;女性形象贬损背后存在商业逻辑。最后,本文针对如何在发表数量和议题广度方面加强性别研究比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华 《消费导刊》2009,(5):127-128
刑法设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目的是为了严厉打击日益猖獗的贪污腐败犯罪,但是由于该罪在罪名、罪状、主体、法定刑以及配套制度等方面的缺陷,限制了该罪名在反腐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本文针对该罪在立法上的缺陷,从刑事立法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一般累犯认定的刑度条件要求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对于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理解没有争议,对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理解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以宣告刑还是法定刑来理解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不能单纯的以宣告刑或者法定刑来认定,而应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建议检察机关对于累犯成立的刑度条件是否成就可以结合量刑建议来认定.认定累犯的程序:①先确定主刑的刑种再确定幅度.②根据主刑的刑种是否是有期徒刑以上再来对累犯进行认定.如果是有期徒刑以上,认定累犯,否则不认定累犯.③认定累犯后建议法院从重处理,至于从重的程度由法院来裁量.  相似文献   

14.
李娜娜 《商》2014,(52):230-230
《刑法》第358条的设置为学者诟病.组织卖淫罪的组织性界限不明,但当我们将组织卖淫罪限定在满足场所条件和人员规模条件后,各罪的界限开始清晰.组织卖淫罪的客观行为涵盖了强迫行为.当组织卖淫活动中出现强迫行为时,应以组织卖淫罪认定.本条规定的五项加重情节全部适用于组织卖淫罪,第(二)项至第(五)项适用于强迫卖淫罪.加重情节“强奸后迫使卖淫的”之强奸行为与卖淫行为存在顺承关系.强迫幼女卖淫无需对“幼女”的明知.在认定淫业犯罪时,应放弃对卖淫次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强奸罪研究     
强奸犯罪是一种常见的刑事犯罪,亦是自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与法、产生犯罪与刑罚以来一直就存在的犯罪,我国刑法虽然对其犯罪构成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一直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强奸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2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桑粤春“涉黑”案在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法官当庭宣读判决:桑粤春犯贪污罪(共贪污123,036,921.41元人民币),合同诈骗罪(骗得3437万元人民币),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卖淫罪,强奸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诬告陷害罪,故意伤害罪,妨害公务罪,妨害作证罪,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虚报注册资本罪,伪造企业印章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罚金130万元,并处没收(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之外的)个人全部财产。此…  相似文献   

17.
抢劫罪中以军警身份抢劫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有此身份而抢劫;另一种是行为人无此身份但以此身份抢劫,从分析来看,前者的法益侵害性高于后者,但对于这两种行为,法律对前者规定较低的法定刑,而对后者规定了较高的法定刑,形成法定刑的不均衡配置。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分析,在提出两种解决路径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对具有军警身份者抢劫适用抢劫罪的加重刑,而对冒充此身份者抢劫适用基本刑。  相似文献   

18.
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文强涉嫌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一案,经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起诉后,该市第五中级法院于2月2日上午9点30分开庭进行一审。  相似文献   

19.
海盗罪是一种严重的国际罪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刑法中有规定有海盗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也专门规定了海盗罪的概念及缔约各国对其惩治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周立刚  刘智勇 《北方经贸》2007,(4):28-29,37
刑事司法保护是维护金融秩序安全的最后屏障。完善刑事立法,加强对滥用银行贷款等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增设骗损金融机构信用罪的立法初衷。认识并正确适用该罪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与刑法所规定的金融诈骗各罪的主观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