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以及影响程度,借此来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并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侯晓笛 《品牌》2014,(9):51-5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这给传统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逐渐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威胁。在自身的中介功能、客户基础、收入来源都受到互联网金融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商业银行应立足优势,积极应对,加快发展,以顺应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托其高效快捷的服务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等优势在较短的时期内迅猛发展,它的发展为传统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概述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该如何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投资理财的方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业务合作与拓展不断加深,互联网金融作为推动国际金融与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其发展与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由于还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仍然面临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政策监管不力等诸多问题,基于此,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后,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的具体表现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四点建议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包括推进网络化服务,升级业务发展渠道;引入先进技术,重视客户体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技术日趋成熟,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渗透。互联网金融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和影响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威胁到了商业银行固有的经营盈利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直面挑战,大力创新,积极合作,获得稳定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市场需求量相对饱和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从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分走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支付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容小视,商业银行在这个关键的发展点必须要居安思危,创新金融业务,丰富产业结构,拓展业务项目,放大原有客户群组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两者间并非处于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局面,因此注重合作实现共赢成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商》2015,(25)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俨然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对传统商业银行已造成了较大冲击,已有的金融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商业银行正在被倒逼改革,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通过本文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主动融入新的浪潮,创新机制,激发活力,银行才能适应变革以更好地发展,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普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发展,提升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商业银行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推动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就必须要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就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的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金融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本文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几种模式的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其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得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融入到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去,以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愈演愈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不再是屹立不倒的绝对垄断者,如果它想要发展前进,那么顺应互联网热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商业银行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商业银行的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它在维持自己之前老大哥地位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改变经营业务,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信用数据采集更为广泛、信息获得更为透明、用户参与更为深入、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等特征。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地位受到影响,存款和信贷业务受到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创新和完善银行业务,维护和拓展银行用户,重视大数据应用,再造业务流程等措施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早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话题,但随着互联网经济体的逐渐成熟,传统体系下的商业银行却屡受打击。文章基于现状,从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新型发展模式两个角度,分析二者利弊;论述互联网金融兴盛下,商业银行所处窘境以及具体原因;同时客观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潜在缺陷;最后基于竞争对于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益处,对传统商业体系和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邓一冰 《市场论坛》2020,(1):60-62,75
从美国诞生互联网技术之后,互联网快速应用于世界各国各行业,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近些年通过与银行、基金等开展深入合作,开启了依托互联网的全新的金融时代。文章先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再总结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商业银行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改革创新对策,以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为线索,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并对商业银行未来可能发生的改革作出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探讨.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根源分析,之后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研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侵蚀态势,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创新模式,提出应与互联网金融取得双赢,共同发展,实现"普惠金融",以期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着重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良性效应以及传统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拥抱互联网金融是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生活在21世纪是知识体系多元化,信息经济为主的大时代,金融业的发展及壮大脱离不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感染已普及给金融业,使金融业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形式和新状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成长,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近些年来热点关注和热切探讨的重要问题。此文章首先是透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点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双方面的阐述,再次从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趋势进行细致有效的分析,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并开拓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创新改革,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具有的一些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主宰的时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普及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新形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促使互联网金融迅猛增长,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成为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点及问题进行双面阐述,进而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趋势,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展开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几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平台化、批量化获客能力具有明显优势,在客户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运用能力上十分出众,使他们在业务推动、获客精准度和风险控制上大大提升了效率。 通过极致的业务流程体验,使大量基础客户对其金融产品厚爱有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张。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呈现出新特点,面临着新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商业应该充分学些借鉴互联网金融发展理念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重新审视,并且针对消费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