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消费不足和消费不公平是我国当前资源性产品供给紧约束条件下与消费有关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关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绿色消费是扩大消费需求,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全社会消费公平与经济公平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公共绿色产品供给主体,培养公众形成公共消费和集中消费的绿色消费理念和环境意识等措施,构建公共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性产品供给紧约束条件下的消费扩大、经济增长与消费公平。  相似文献   

2.
"消费"所包含的"毁掉、用光、耗尽"等初始意义,意味着"消费"最终表现为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本文通过对人类消费行为和模式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认为在能源资源性供给日益趋紧约束的现代社会,构建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对于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低碳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人口消费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殿昆 《消费经济》2007,23(4):89-93
笔者题为《中国"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国家消费模式的合理选择》的论文,在《消费经济》2006年第5期上发表后,引发了一些关注者的讨论和质疑。如认为科技进步能使人类摆脱资源环境供给紧缺的困扰,因而无须实行"健康—集约"型国家消费模式;消费者是理性的,无须用国家消费模式规制他们;实行国家消费模式,会导致公权侵犯私权,妨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等。本文逐一对这些质疑意见作了辨析,进而再次证明在我国存在资源环境供给紧约束的条件下,选择并实行"健康—集约"型国家消费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以居民消费增长为起点,依据"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条传导主线的逻辑分析,认为集约型消费增长有利于引导和激发企业的集约型生产,推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最终实现人口消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由于消费模式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费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故它影响和制约消费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改善居民的消费模式是实现从消费到增长,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塑造“理性生态人”的行为模式。作为“理性生态人”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具有体现消费主客体的统一、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追求产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的特征,其消费模式体现为消费水平上的适度消费、消费结构上的共生型消费、消费方式上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消费。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培育理性生态消费主体、构建理性生态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商》2015,(30):94-95
贵州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这与建设生态文明背道而驰。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消费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消费模式的涵义以及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其次,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一套新型绿色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贵州构建绿色消费模式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矛盾。最后,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消费理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凯恩斯的刺激消费政策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凯恩斯的刺激消费政策是以大量闲置资源为前提条件,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正确理解会形成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及模式,必然造成资源的不可持续.凯恩斯消费理论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在对传统消费观和生态文明消费观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消费观发展的动因,认为生态文明消费观对促进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姚曼 《消费导刊》2012,(12):7-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进行传统消费模式的转变,文章分析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不同消费模式,以贵州为例,探讨了从工业文明的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贵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消费模式的研究,探寻其构建生态消费的有效实现模式,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消费与生态文明面临着两难困境。本文认为对策有: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用价格杠杆,推行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发展生态产业,扩大生态产品的供给;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法律调控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绿色农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和谐消费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国家消费模式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殿昆 《消费经济》2006,22(5):62-65
文章界定了“资源性供给紧约束”,并指出,受历史条件限制和影响,传统消费理论存在忽视“资源性供给约束”研究的明显缺陷。中国由于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低,客观上存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同时还承受着沉重就业压力。这使得国家消费模式的选择,陷入了既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又要追求高速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两难困境”。论文认为,只有选择以公共消费为主体的“健康-集约型”国家消费模式,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并就如何有效实行此种国家消费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有利于节约能源,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目标,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生态消费文化的发展,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绿色、低碳、节约、生态型价值观有待增强,节约型政府的示范作用有待加强,绿色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要逐步戒除三大消费生活陋习,切实转变政府机关作风,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强低碳、绿色产品市场监管,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说明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消费: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工业文明社会过度追求欲求消费的模式通过消费和生产的互动作用,引领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运行模式发展,导致了今天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按照以人为本的消费观,重构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基础上的生态消费模式,为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思维范式。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促进生态消费形成。  相似文献   

18.
广东是我国生态足迹总量最高的省份,为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增加生态足迹供给,减缓生态赤字,提高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广东可通过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稳定人口政策、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优化消费结构等方式构建生态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破解生态难题、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消费者具有生态公民和生态消费者的双重属性.基于生态文明的生产观、技术观、需求观、消费观,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消费者应遵循适度消费原则、不伤害原则、消费公正原则等消费原则,在此基础上承担其自身的生态认知责任、自我生态教育责任和协助与响应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指出,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问题。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了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