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因其便利性和效率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和投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新的机遇和风险。文章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和特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2015,(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这一环境下迅速成长,这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的金融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另一方面带来了金融风险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特征及其主要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业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金融业在互联网上的延续和创新性发展,它的到来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就是说,由于线上和线下的发展平台和环境不同,互联网金融业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要有所改革与创新,才能增强联网金融业的竞争力,实现它的新发展。下文浅析了目前互联网金融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传统银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互联网产品的质量、保险投资的监督与管理、把控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五个方面做出了探究,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产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基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以此保证人民的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问:为什么要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答: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几乎触及了金融业的所有领域。总体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于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证券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金融业成就斐然,但在所有制结构、融资形式和资金配置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互联网金融和交叉性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机理特征和监管等方面进行探究,为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长效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以其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格局,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定义出发,从业务范围、业务规模、风险防范、监管与规范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进行比较,对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适当的发展策略,为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行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金融活动中。互联网金融满足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也对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常见模式,进而列举了当前互联网金融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以期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以"余额宝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对于金融业具有扩大货币基金规模、推动金融市场化、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培育新型金融业态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具有金融风险增大、货币基金流动性过快、金融监管空白、抬高了传统金融的贷款利率等消极影响。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理财对金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的各种金融风险日益显现,银行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银行金融风险势头猛、伤害性强,我们必须防范金融风险,采取适合的防范措施,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文章分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势,发掘金融风险防范的重大意义,剖析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如何有效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以推动我国金融行业进一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以其业务成本低、受众面广、信息传播快等优势,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盲区,提升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稳定。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并阐述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凸显出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创新应用等措施来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规避或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是科学技术和金融业发展结合的产物,它的存在对我国传统金融业发展造成了冲击,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交易效率和距离,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P2P网贷平台在本质上属于金融行业,发展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促进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文章在阐述P2P网贷平台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风险,并为如何规避金融风险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时期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快速崛起,互联网金融是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业发展融合下的产物。在如今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争取到更优质的利润来源,良性竞争发生了变质,金融市场开始出现混乱,不仅是给国家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风险,还给全国消费者的利益带来了威胁,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同。因此,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入手,来谈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消费方式的盛行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金融的风险。本文从互联网消费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对其发展优势和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风险防范策略。通过对互联网消费的全面认知以及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推动其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涛 《北方经贸》2003,(6):105-106
面对加入WTO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局面,我国金融业必须加快改革与开放的步伐,为新世纪中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作者拟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其防范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迎接加入世贸组织挑战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业以及监管造成一定的冲击,受到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简单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各种形态,通过和传统金融的比对,阐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风险控制的异同,以P2P为例讲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外征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这就需要金融风险管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对策来消除或者减少金融风险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为最终目的的。但是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边界模糊性和善变性等特征,使得金融风险管理的一系列行为成为相互融合,动态的管理过程。所以,正确把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寻求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正确的和合理的预防防范管理是现在金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在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捐款案等事件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失效,另一方面引起了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道德恐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洁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159-159
200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创新出余额宝、P2P、众筹等多种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排斥弱、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信息获取成本低、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优势,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严重落后于行业的高速发展,容易引发较传统金融行业更大、更多的风险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据此提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