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实现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新型城镇化政策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对其了解程度和"进城"意愿的情况。基于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尽管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了解新型城镇化政策,但由于现实认知途径受限,导致对相关政策的实际了解程度很低;从"进城"意愿来看,愿意"进城"的比例只是略高于不愿意"进城"的比例,"进城"意愿还受到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和政策认知程度的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大新型城镇化政策宣传力度、加快促进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进城"公共服务和改进提升城市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2.
魏丽莉  张明凡 《商》2014,(5):203-203
如何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这样一个民族代表地区、西北内陆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整个州的发展,并力图创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示范区,成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临夏州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临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及构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创新示范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封立正 《商》2014,(10):183-183,182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是我国实现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民族区域自治的视野出发,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于耕地利用和保护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认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利用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人口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都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不同,其大部分区域具有牧区、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特征。本文分析的西部地区,主要就是指的西部民族牧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绝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生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选择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  相似文献   

7.
那仁英·那肯 《商》2014,(39):102-103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资源和建树民族精神的工具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和运用,如何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助推,民族经济发展又如何带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演进,这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任梅梅  蔡云翔 《商》2012,(10):142-143
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当然不让的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精英群体,对于他们关于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情况的调查可以从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各个政策的实施情况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可以进一步促进少数名族政策在高校中的宣传教育,也有助于优化民族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涵及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三大难点,提出从经费及技术、内容及人才上入手,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谢军 《商场现代化》2007,(19):325-326
发展民族经济,推进少数民族经济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政治思想的宗旨。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央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政策。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少数民族经济现代化的思想。笔者认为,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于城乡建设的规划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在城乡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不能完全独立于金融手段,但金融资源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与弊端,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强化金融路径的支持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于城乡建设的规划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在城乡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不能完全独立于金融手段,但金融资源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与弊端,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强化金融路径的支持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力。四川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面临的特殊约束条件及其由此带来城镇化绩效的差异性,客观上阻碍了四川城镇化进程的整体推进。建立健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但由于支撑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是工业化,因此城镇化失序与失衡形成了"新二元化"问题,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族地区的传统城镇化困境反映得更为突出。要想破解城镇化的深层矛盾,不仅需要破解"人口的城镇化",更应破解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四位一体的城镇化。本文通过SWOT模型对民族地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在全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阐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现状、特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逐步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暴露。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严峻;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被城镇化"问题突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和盲目追求城镇化率。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改进策略是: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解决好土地利用粗放问题;做好"城市病"的防治工作;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新兴职业的产生、现代农民市民化的要求都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向是:明确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把握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导向,调整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理解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培养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作用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重头戏,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在此大背景下,江苏作为流通大省,需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江苏带来的新机遇,正视新型城镇化给江苏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客观分析新机遇、新挑战,为江苏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制定新的策略,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推动力,促进江苏商贸流通业朝高效、健康、绿色、智能方向发展,并以此反作用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加快西部地区民生事业发展步伐,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补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整个国家贡献的角度来看,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已是当下不二的选择,以期实现最大意义上的社会公平。这既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在更大范围内谋取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