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红 《现代商业》2008,(11):266-267
我国的<保险法>中对保险利益统一做了规定:这样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不加以区分,统一将保险利益享有人的定为投保人,往往会产生异议,是有欠缺的.笔者建议,对于保险利益,不妨分为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2.
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上要求投保人向保险人履行的一项重要义务。投保人能否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直接关系到保险人的利益,进而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文章对如实告知义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保险法。  相似文献   

3.
李虹 《商场现代化》2009,(24):91-91
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新《保险法》,加强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解决目前实践中出现的保险纠纷以及理赔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商》2015,(15)
新保险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规范保险市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新保险法以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保护作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加强了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权限,这对于保险行业具有极大的规范意义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桂志立 《商场现代化》2006,(22):263-264
最大诚信原则作为保险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既能保护保险人的利益,又能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成为我国在保险法适用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保险双方当事人在保险合同的订立、履行及争议过程中应如何受到最大诚信原则的约束,在司法实践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莎莎 《商场现代化》2009,(19):141-141
宽限期条款在我国是人身保险合同的专有条款,对于避免人身保险合同非故意失效、保障被保险人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宽限期条款、并从投保人和保险人两个角度探讨了立法规定宽限期条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评价了《保险法》新引进的催告程序,同时分析了新《保险法》第36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新《保险法》第十六条和第三十二条是解决保险年龄误告案件的关键条款,本文以对帅英案的思考为契机,通过区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不同情况,对上述两条条款进行了利益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后帅英案时代年龄误告案件的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8.
保险警示录     
我国保险业自八十年代初恢复以来迅猛发展,保险范围从1986年的90多个险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个险种,保险公司也由独家经营发展到多家竞争,目前已有22家中外保险公司活跃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保险对消费者已不再陌生。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你总会看到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来来往往。当你需要保险时,—个电话,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就会纷至沓来,那份精诚,令人感动。而当你出险需要保险公司理赔时,却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出台,规范了保险活动,对保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保险法规和规章不配套,保险公司某些内部章程和实际做法与保险法相抵触,又由于投保人对保险具体规范知之甚少,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保险合同条文的理解不一致,以致出现大量的保险纠纷,投保人大呼上当。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来收到的投诉信来看,有关保险方面的投诉越来越多,保险纠纷已成为消费领域的热点话题。这里披露的几起保险纠纷,既是对消费者投保的警示,也是对保险及相关法规配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同一事故中丧生,且不能判断死亡先后顺序的,《保险法》与《继承法》的规定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冲突,只好由执法机关来评判。但因为执法机关可能对新《保险法》的理解并不深入,对保险知识也了解不多,所以经常会造成错判,保险金的给付并没有按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真实意愿。这篇文章分析具体的矛盾点并针对进一步完善《保险法》提出一些建议与。  相似文献   

10.
吕雅 《商》2012,(4):166-166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因此,对人身保险利益的归属及时效性等的规定,直接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而新《保险法》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为宗旨之一,对旧《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本文通过对新旧《保险法》的对比分析,即使新《保险法》在以"被保险人中心主义"的立法理念下,对人身保险利益规定的修改和完善,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人身保险利益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1)
告知义务是保险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保险关系是一种风险关系的转移,加上保险人与投保人分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保险人对所应当承担的风险的预测,投保人对自己所获得的保险服务的理解,都基于对彼此提供的信息的信任。本文就告知义务的理论、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做了粗浅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保险合同生效的重要条件.本文重点阐述了保险利益对保险合同生效的影响,并指出保险利益对于保险事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通过的新《保险法》首次引入了“不可抗辩条款”.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有益于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保险人解除权的滥用情况,是我国保险业和保险法的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可抗辩条款概念和起源、我国的法律规定、设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对不可抗辩条款在我国的适用进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子晏 《中国市场》2008,(31):38-39
由于保险人的特殊地位,各国保险法一般都规定保险人不能随意解除保险合同,除非投保人有违法行为或重大的、特别规定的违约行为,从而平衡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事由我国法律虽有规定,但在保险实务中仍有很多问题难以认定和解决,因此深入研究保险合同基本法理,准确把握财产保险合同解除事由的内容和范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张卓 《财经界(学术)》2011,(14):110-111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保险法>.新法已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与原法相比在保险合同法律规范、保险行业基本制度、以及保险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新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切实加强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注重实践,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亦使得保险...  相似文献   

16.
赵晶 《商业研究》2003,(22):136-138
保险利益是保险法中防范道德危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律制度,不过其作用的发挥受到该制度具体内容的影响。要以对道德危险的防范为中心,探讨保险利益内涵的法律界定方式、该原则的效力范围以及人身保险中保险利益等颇具争议性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外立法经验和考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为我国保险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保险利益原则是调整保险合同关系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保险利益,又可以称为是可保利益.如果当保险利益不再存在了,投保人所获得的利益即为非法的,作为保险人所提供的保险保障便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保险利益在保险合同中的作用是保障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和法定条件,当事人不得协商变更.保险主要分为人身和财产两种.  相似文献   

18.
王新红  肖婧 《消费经济》2005,21(3):44-48
保险利益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保险消费者风险,但在我国却诱发了保险人欺诈。我国现行保险法规定导致的保险利益认定上的实质不公平,是保险人欺诈的制度性原因。我国应从立法上完善保险利益制度。规定保险人承保时承担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的审查义务,加重保险人恶意承保的法律责任,防治保险人对保险消费者的欺诈。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张学辉 《现代商业》2002,(11):52-54
几年前的保险市场上只有投保人和保险人两个主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保险商品买卖.由于双方在利益上先天存有矛盾,后天信息交流又严重不对称,长期以来投保人一方明显处于弱势.而国外保险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健全、成熟、完整的保险市场主体应由保险人、投保人和保险中介人三方构成,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及兼业代理机构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险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保险市场对中介机构的需求愈来旺盛,可以说:保险中介机构是我国市场经济和保险业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三者在保险市场中各有不同的地位,都将是我国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一、可保利益原则概述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因具有各种利害关系而享有的为法律所承认、可以投保的经济利益。可保利益原则是保险合同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指在签定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须对投保标的具有可保利益。1.构成可保利益的条件并非投保人对保险的任何利益关系均可作为可保利益。构成可保利益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投保利益必须是一种已确定的、可实现的利益。已确定的利益是指现有的利益,可实现的利益是指将来可以获得的利益,而非主观臆断可获得的利益。——可保利益必须是可以以货币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