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加强政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件的政法队伍,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国(法治);另一种是专横非法、为所欲为的方法,即以人治国(人治)。要法治还是人治,这是任何政治体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历史证明,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民主化、民主法律化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国家最初是相对于“警察国家”而言,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国家类型。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正义之法、崇尚民主精神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从而使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和谐配置的国家类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  相似文献   

4.
从崇尚人治到崇尚法治,从提出依法治国,到把依法治国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坚持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要想坚持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文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来源、重要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特点谈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5.
陶维梅 《中国市场》2009,(15):117-1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法治框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人民和政府为法治的动力,以严格依法行政为法治的关键,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出台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和人民坚持依法治国道路的决心,是我国法治建设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财经大事记     
《中国海关》2014,(11):2-2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阔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5,(5)
新中国即将迎来66岁的生日,跨越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坎坷与机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依法治国,而且是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9.
邢冰 《中国市场》2009,(5):44-4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中国今后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足以看出宪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法治"的核心和灵魂是"宪法",因此,能不能树立起宪法的权威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法治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1999年依法治国入宪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已提出“法治”世人有一种误解,认为“法治”思想是西方人提出,中国古代无“法治”思想。笔者认为,古代法治思想,东西方在同一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牛福莲 《商》2014,(41):9-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总目标,从根本上肯定了法治的基础性作用。那么,对于我国广大的非公企业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产生怎样的意义?依法治国又将会给民营经济带来哪些机遇和利好、约束与挑战?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中央企业专委会主任、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的权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郭静娴  褚畅 《商》2014,(49):188-18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一论述突出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沿着正确的道路推进呢?两者与宪法监督又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顶层设计,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由法治提供保障,并以法律的形式巩固成果。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红利所在。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法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法治经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破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菲 《消费导刊》2009,(9):139-139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和法律发展的必然,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正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有着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理论范畴。这在新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统领新时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希望。可以说,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薛慧  李启宁 《商》2013,(7):186-186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的确立,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提出,法制的基本精神逐渐深入人心。21世纪中国生活从政治到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开始迈向依法治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欢喜的局面,可是与此同时,许多人也都在疑惑"为什么中国现在才可是实现法治""到何时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的现代化,这一理想离我们还有多远",在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觉得还是应该弄清楚法治现代化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1)
我国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理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涵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对政府的要求,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中,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工作效率和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需要解决法治政府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将探究行政法律制度的涵义及现状,明确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应如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