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琳 《现代商业》2011,(15):269+268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之本质是人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通过自身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并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动态过程。"人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支撑整个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大厦的基石。关注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2.
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课堂教学的使用,并结合实践教学,加快构建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才能帮助高校学生理解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高校学生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3.
韩愈 《商场现代化》2012,(21):72-74
从消费主体的角度出发,人们的消费首先源于欲望,而欲望的消费依赖一套文化象征和价值体系,通过从物到符号的过程从而建构起消费主体的身份认同。然而,消费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对其分析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起点,从而进行更为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商》2015,(1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一些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种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对其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可以对这种思潮有所应对,使其造成的影响减轻,并赋予马克主义新的当代生命力。这对于我们坚持马克主义的路线不动摇,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思想与当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学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证,和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本内容的概述。进一步论述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商》2016,(5):297-298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尊重的需要,即被社会承认的需求。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除了现实的社会,还存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价值认同问题成为一个新兴的话题。本文以QQ用户为例,基于网络资本研究知识深度对于个人实现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影响,找出在网络社会背景下个人达到更高的社会认同需要的知识深度,为个人发展提供业务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众哲学》是由伟大的哲学家艾思奇编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艾思奇是我国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大众哲学》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的现实启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如今,这种通俗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但它依然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其中的精神,加强在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相似文献   

8.
"四个自信"是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决定着未来中国的价值走向.青年大学生只有坚定树立"四个自信"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同,才能成为社会栋梁.要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需要前行的方向,需要工作的价值,需要生活的意义,需要启发和关爱,需要激励和认同,需要引领和帮助,一句话,人人需要领导,首先需要自我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商》2016,(6)
个人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能避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社会个体对于"我是谁"的困惑,表达了现代社会个人的认同危机。而cosplay现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cosplay是青少年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通过对角色的追逐,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再建构新的自我认同的过程。本文通过对cosplay现象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怎样建构个人认同以及cosplay现象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2015,(21)
<正>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实质与核心,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也体现了对中外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创新。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于此,我们有必要从哲学发展的视角梳理并弄清以人为本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人类历史上丰富的人本思想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尊重人的需要、权利、价值  相似文献   

12.
潘可荣 《品牌》2014,(8):107-107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国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舶来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一定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对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进行探究,能够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海  武付华 《商业时代》2012,(15):21-22
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分层日益明显、主体结构多元化等特点。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在借鉴先前哲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以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改善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境遇,坚持"梯级分层"推进的原则——以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刘洪俭 《北方经贸》2011,(12):118-11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难被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难被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难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难以生成。解决社会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可以在多元文化背号下建构起被人民群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认同中心,就可以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层次性原则。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使广大群众真正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采用隐性教育方式,运用多种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知道,人有自尊与受人尊敬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赞美,这已然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它代表自己被人认同、被人接纳、被人欣赏,代表自己的一种存在的价值.表扬(Commend),其中一个重要涵义就是公开赞美,使大家知道,出自《汉书·苏武传》,是对先进的思想、行为的张显,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商》2016,(7)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手资料就是原著。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从原著中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学习马列著作,应当坚持正确的立场,摈弃错误的思想认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文中用通过异化劳动的分析,从本质上分析了人与劳动产品、人与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端。本文对"异化劳动"人学思想内容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深入分析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切实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解读方法,是当前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继而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结构,既需要关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学会合理借鉴理论界已有模式,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支撑,也需要满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概括和描述的需要。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结构,构建通俗易懂讲清理论“是什么”、深入浅出分析理论“为什么”、学会运用理论“怎么办”的理论解读方法.才能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本意,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困境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与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文化现象,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之间存在诸多联系。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日益丰富和深化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的重要原理,体现了"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原理,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重要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