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乏政府支持和监管,企业参与性不高,高职院校内部能动机制不健全是目前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原因。应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力度,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  相似文献   

2.
"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项目,其目的是促使院校追求教学模式改革和观念创新。目前,院校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院校区位限制了与企业对接与合作,经费不足、"卓越计划"缺少资金保证能力等难点,推动新院校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国家和政府应切实负起相关的组织、协调和保障功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校应主动联合企业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卓越教育"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乏政府支持和监管,企业参与性不高,高职院校内部能动机制不健全是目前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原因。应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力度,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  相似文献   

4.
陈凯 《现代商贸工业》2014,(16):114-115
"2011计划"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又一项国家工程,该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来实施。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新生事物,其运行的模式和机制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来加以完善。从组织机构、人才聘用考核、科研管理、人才培养、资源和成果共享几个方面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从建设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争取更多资源两个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5.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及全社会的协同参与,不断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大学生主动学习、高校主力培养、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响应、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金融人才,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更好的从事理财、风险控制、财务管理、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工作,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詹向阳 《中国市场》2011,(46):51-54
地方政府举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融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对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其中存在的运作不规范和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应着眼长远,"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而不应仅限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不仅要建立融资平台的风险防控制度,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在正确认识地方政府筹融资行为合理性的基础上,为地方政府融资作出长久性的制度安排,打通地方政府及其"平台"直接融资的渠道,优化平台融资结构,缓释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保障资金安全和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风险理念偏弱、管理架构不健全、相关监控机制滞后、控制操作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内控机制不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结构不健全、管理文化和操作风险意识落后、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以及社会诚信体系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等。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度量,强化外部环境和风险流程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机制,开辟风险转移渠道,以健全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管理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为切入点,以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各主体协同创新为目的,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浅析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理念和角色错位、公民缺乏主体意识、信息失真、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等措施,改善公民参与现状,提高公民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理念和角色错位、公民缺乏主体意识、信息失真、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等措施,改善公民参与现状,提高公民参与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胡俊超 《品牌》2014,(8):34-34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制约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成果质量低、转化意识淡薄、转化渠道不畅、转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本文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从战略协同、利益协同、组织协同等方面探究高校社科成果转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培养突破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瓶颈,更新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方式,营造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氛围,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通过明确协同培养的主体、目标和内容,开创性的构建了女子高校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并采用高校内部跨学科联合教育平台和高校外部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企业、政府三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极大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广东温氏集团则是该模式应用中的典范。温氏集团注重科技创新,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能从实际中找到课题,给学生作出了详细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政府在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需求。而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投入等机制,在"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当前,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有效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参与模式为主,社区调查参与、社区教育参与以及社区岗位参与模式为辅。考虑到浙江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在激励、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有必要从志愿者激励、志愿服务保障和评估等方面健全和创新相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土地开发融资权模式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土地收购储备的一个重要创新成果,它是将土地开发过程中的投资和收益公开拍卖给企业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目前,土地开发融资权模式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土地开发融资模式,有实力的企业竞相参与。实务工作企业如何进行核算,如何进行税务处理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取得土地开发融资权所投资的款项应全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有的认为应该计入"长期应收款",收回的款项与投资款项之间的差额应计入"投资收益""财务费用"等,从政府取得的所有款项都应缴纳增值税,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指南,企业取得土地开发融资权所支付的款项应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的与支付款项之间的差额应计入"投资收益"。但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只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应缴纳增值税。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论文总结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体现,从为官不为、行政壁垒、创新资源配置不均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区域协同创新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许多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思想落后、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跟上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家长、学生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学校管理及教师的科教水平,对地方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面临着跨境电商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如何构建多方协同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杭州市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的现状,建立了"政府引导、高校主管、企业参与"的互动合作机制,提出了校政企协同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具体措施,以期助推综试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双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的情况下,政府投融资政策的任务异常艰巨,一要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让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协同配置金融资源,既不能让市场机制作用不到的地方出现"真空地带",又不能用计划机制代替市场机制;三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20.
增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应急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完善,其中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是重要发展方向。在实践中,社会力量已经在应急管理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应该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指针,以构建政府社会协同参与机制为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参与热情,注重演练,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