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团贷网事件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影响巨大,导致P2P行业交易量下降,平台退出数量增加,投资者对网贷平台失去信心。本文通过分析团贷网平台爆雷事件,找出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能够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P2P网贷的迅猛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P2P网贷秉承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银监会的监管细则放松对P2P网贷的监管,但跑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P2P行业口碑。传统商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风控体系,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贷款利率较低,但存在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都是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成员,二者应加强在支付结算、资金托管、互联网思维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实现征信数据共享,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风潮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P2P类校园贷金融凭借其方便、快捷、门槛低等特点快速占据校园市场,但同时校园贷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我们依托九江各大高校样本,通过调查当前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分析大学生进行网贷行为的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得出大学生网贷行为发生与P2P网贷平台诱惑力度、学生月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创业资金需求、羊群效应等有密切联系,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雷舰 《商业时代》2015,(10):80-82
P2P网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形成了影响和冲击。本文首先对我国P2P网贷业务的发展和演进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其次就商业银行介入P2P网贷业务的战略意义和战略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从介入策略、平台定位、机构设置、运营模式、客户筛选、贷款定价、服务收费及风险控制八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介入P2P网贷业务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商》2016,(12)
P2P是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的缩写,运营模式是模仿了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珉银行,P2P网贷平台实现了金融脱媒,不依赖于传统金融机构。借贷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建立借贷关系。P2P网贷平台不同于传统银行业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流通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以来,P2P网贷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缺少定位及监管,其行业风险频频发生。通过对2013年全年及2014年前5个月的101家问题P2P网贷公司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P2P网贷公司还存在经营和技术风险、借助网贷平台进行诈骗或资金自融等问题,出现了卷款逃跑、逾期提现、倒闭等现象,致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对互联网金融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应加快设立完善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并加强网络安全,从而促使P2P网络信贷公司能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2P网贷的本质是网贷平台作为信用中介提供点对点借贷以满足小额借贷需求的新型金融模式。当前P2P网贷存在的自有资金池问题和资金托管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整个P2P行业发展的难题。为此,本文从P2P网贷自有资金池与资金托管问题的产生、发展以及当前与商业银行合作存在的可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合作可能相应模式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及监管的逐渐放开,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各种P2P(Peer to Peer)理财产品和借贷平台走进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群体的贷款平台也逐渐成为各大网络贷款公司开拓大学生客户群的主推服务。基于阐述学生网贷平台运营模式和大学生网络贷款的风险,提出防范大学生网络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P2P网贷行业的发展。2015年以来,4000多家P2P网贷平台运营出现问题,给众多的投资人带来巨额的损失。对我国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情况及问题平台进行了统计,进一步分析了P2P网贷行业"跑路潮"的原因,提出了防范P2P网贷行业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跟着迅猛发展,从国外引进的P2P网贷也已成为大众所喜欢和跃跃欲试的金融模式。P2P作为最新型的金融产业,抓住了民众的理财意识,对存款的利息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对传统银行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本文主要对国内P2P网贷的发展和P2P网贷模式与传统银行业的模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它对传统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中国P2P网贷平台健康发展,本文先后对美国P2P网贷平台Prosper和中国P2P网贷平台拍拍贷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平台运营模式及政策对比分析得出:在运营模式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征信系统的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性质界定、法律成熟度等还需要加强改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P2P网贷平台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P2P网贷平台完全依托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借贷平台上即能完成投融资交易,丰富并完善了我国金融行业融资模式。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借贷行为的影响,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两种博弈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会加大P2P网贷平台借款人的违约分险。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状况,银行的制度约束、政府缺乏支持等原因融资比较困难,进而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金融近几年蓬勃发展,P2P网贷将互联网与民间借贷相结合,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汹涌而至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将P2P网络贷款带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P2P网贷行业所存在的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以及无监管机构的"三无问题",导致P2P网贷平台的提现困难、限制提现、资不抵债等众多问题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P2P网贷行业望而却步。本文在厘清P2P网贷平台存在形式、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完善国内P2P网贷平台之监管提出了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结合的产物发展势头非常的快,并对我国传统金融业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其中的典型模式-P2P网络借贷更是处在飞速增长的阶段。本文从P2P网贷平台的现状和发展历程着手,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得出P2P网贷平台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风险。再对风险点进行剖析得出对这些主要风险的控制的对策和建议。面临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挑战,十分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深刻地梳理,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完善P2P借贷行业的体系,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P2P是一种打破传统借贷的机构化,转为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方式的一种新型模式的民间借贷,具体表现为放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自由地选择他所信赖的借款人。本文以"拍拍贷"为例,介绍了P2P网贷的整个模式、流程等,解释了P2P成为潮流的原因。最后,笔者回归普通客户,在初步了解、研究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后,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形态,自出现起便开始迅速扩张,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发展更为迅速,成绩斐然。本文以红岭创投公司为例,分别从平均收益、平台背景、成交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当前我国P2P网贷平台的一般特征和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务以及融资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网贷平台在众多P2P平台中展露头角,在其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贷的概况及其产生的双面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从客观的视角来展望大学生网贷行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对银行发展创新的逐步重视,各个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创新推出许多金融产品.因此本文以众邦银行产品——众链贷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产品设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对该产品进行分析,并结合众链贷产品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其他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同消费群体对金融服务消费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需求和周转需求也呈上升趋势,这为P2P网贷的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P2P网贷也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个人和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其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P2P网贷行业缺乏规范,未建立健全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未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最终导致"诈骗""跑路""提现困难""倒闭""非法集资"这样的问题高频率出现,这对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则主要立足中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目前中国P2P网贷风险监管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