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房价也不断上涨,而房地产业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资金去向之一。因此,弄清影子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文章分别从国家政策、影子银行资金的趋利性、房地产融资结构这三个角度探究影子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是我国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都有明显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应该会更大。文章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和交叉影响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对房地产板块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增加会显著降低房地产板块股票价格,随着房地产价格和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影子银行对房地产板块股票价格的负面影响变小。监管部门应该实时监控影子银行资金的流向,建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防火墙,房地产板块股票价格可以作为监管部门监控影子银行的风向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额的供给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影子银行体系和银行系统的发展。一方面房地产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又给影子银行和银行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一,房价的高涨会带来房产泡沫促使银行风险增加进而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其二,影子银行的发展本身又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文章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实证分析,认为他们存在着螺旋式的上升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缺口进行了有效弥补,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到很大满足,所以影子银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推动银行体系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极为有利。本研究主要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瑶  黄贤环 《商业研究》2023,(5):142-152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前形势下一方面企业正常经营对资金有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资金供给受限。影子银行便应运而生,进而风生水起。但影子银行因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影子银行功过探讨、争论甚嚣尘上,未有定论。如何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让其阳光运行,满足资金之需,才是可取之道。试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有关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目前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虽然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不长,但涉及面广,并且和地方平台债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2012年至2013年度,由于信贷的繁荣推动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增加了38%,排名世界第三位,而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分析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及时规避风险,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影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代替传统商业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为满足社会创造货币资金融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在银行业务与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式影子银行帮助了大量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容易造成金融风险累积。我国应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监管机制,促进中国式影子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的进程日益推进,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热门议题。影子银行作为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存在于传统商业银行之外,它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通过梳理影子银行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并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针对以上研究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内部风险的监管;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银行信贷资金与房地产企业业绩息息相关。本文选取了2003-2013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严厉期,银行信贷资金与房地产企业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非国有房地产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黄闽 《商》2016,(4):193
一、某市影子银行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一)某市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影子银行是指一切不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的信贷活动。既包括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融资,也包括银行系统内部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如银信合作、小额信贷公司等。与我国影子银行近年来上升发展的趋势相似,某市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良好。以小额信贷公司为例,自2011年以来,某市小额信贷公司的数量、从业人员激增,贷款余额逐年上升,某市小额信贷公司的规模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为影子银行的创始者,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建立,其影子银行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充分暴露且被认识,而我国影子银行刚刚起步,尚未规范成熟。本文基于金融和监管周期分析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性得提出建议措施,以期规范我国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了全球对影子银行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同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亟需加强金融监管。本文从影子银行的规范分析出发,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规模、特征与价值分析,提出了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3):185-186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为大背景,通过对影子银行着重分析,阐述了影子银行的优势与弊端,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应对影子银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产能过剩等领域形成的银行信用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十三五"时期,需针对金融风险领域的新问题和新特征,有效识别、提早防范金融风险,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辩证关系,优化信贷结构,严控银行信贷风险,疏堵并举审慎发展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16.
《商》2016,(2)
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不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模式也各有差异,与美国以证券化主导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相比,我国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主要依托传统商业银行。本文在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系统风险与收益并存,以新型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分析存在的多项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契机,简略说明影子银行的优势和风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影子银行四大风险,并且如何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尹岚 《北方经贸》2022,(12):86-88
中国的影子银行自2008年以来一直迅速发展。随着金融业务范围和业务交叉市场的扩张,影子银行以每年20%的速度而增长。影子银行的诞生丰富了金融投资的工具,减轻了中国融资的问题并扩大了融资渠道,但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是由传统商业银行的导流形成的。本文通过文献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分析与研究发展现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介绍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黑龙江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以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影子银行2006年-2017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包含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率的VAR模型来研究影子银行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会促进GDP的增长,也能降低失业率,但是却不利于物价稳定;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张,而失业率和物价水平的波动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11)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现象。我国是新兴经济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客观上给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一系列问题可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患又不容忽视,加强与创新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