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探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活态传承策略,有利于维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交流交往交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民族互嵌社区作为民族地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其治理能力成为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回汉杂居B小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成功实践,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构建了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姣玉 《中国物价》2024,(2):109-112+117
彝族刺绣自古以来便是彝族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交织的物质表征之一。新时代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即民族“三交”的持续深入加强,彝绣逐步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产品向市场商品转变,进而在空间范围内实现了从偏远山村到现代都市的跃迁。本文从民族“三交”推动彝绣市场拓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着手,在供给方面,企业家才能、劳动者素质技能在民族“三交”中不断提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需求方面,消费者需求在民族“三交”中持续产生,增加消费粘性;在中介方面,政府构建民族“三交”的载体与平台,破除供给方与需求方链接的梗阻点。这在微观、宏观方面影响彝绣市场拓展,优化了彝绣供给结构、增强了消费者购买意愿、扩大了彝绣受众群体。彝绣不仅成为本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文化载体,彝绣市场拓展也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交融机制,统筹整合两种教育资源(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合作与交流,使两支教师队伍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杨晨  毛嘉琳 《商》2014,(15):43-43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来自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地区的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学习中西的禁忌文化有助于加深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了解,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往带来的摩擦,保证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浅析国际交往中的非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密切往来,人与人交往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交流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不同的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也日益增加。本文将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非语言行为,从而正确处理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顺利交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来 《商》2013,(17):394-394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是一个适用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综合性交往理论,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以真诚的“对话”束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用“对话”方式加强人与人间的“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迭成共识,而人们在交往的共同体中,遵循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有效性的要求,就社会、主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沟通和协商,达到相互理解或行动上的一致性,实现自我,从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同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交往国际化意义重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相对于个人交往更加复杂,但同样要有尊重他国、互利互信、主权平等的基本点作为沟通准则。  相似文献   

8.
巫锡炜  毕忠鹏 《人口与发展》2022,28(1):127-139,15
依托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结合以往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规模增长变动、增速变化、地区分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但增长趋势地区差异明显;少数民族人口增速减缓,各地区增速分化差异大;少数民族人口离散趋势不断增强,"大杂居"基本格局未变,西东中的梯度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是引起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增长变动和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能见度更高的东部地区成为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的重地。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动态变化过程,既是少数民族人口参与城市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体现,也是各地区民族人口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重要表征。未来应深度开发普查数据,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持续关注少数民族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明交往论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性发现,是伴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科技等全球化效应的全球推进,从而形成了人类各民族文明形态的跨国界乃至全球范围的对话和交流。文明交往论将人类文明置于人类社会交往互动和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之中,提升了人类文明形态在对话、交流、竞争、碰撞中所形成的全新的内涵形态和发展要求,从而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大爆发以来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之一。本文以警察精神为切入点,探讨文明交往论作为一种致力于传播行为方式的系统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合作交流,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但自2016年7月韩国对外宣布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以后,中韩关系急转直下,两国间旅游合作前景堪忧。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合作是国家关系中共识最多、分歧最少、见效最快的领域,具有互利共赢、利益交融的典型特点,是促进各国人民交往的最有效方式。通过总结中韩、黑韩旅游合作的现状,在对黑龙江省与韩国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后,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与韩国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文交流。进而期望助力两国关系走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跨国商务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引起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密切,在跨国界的商务交往中,注意各国的商务文化差异,消除商务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能直接影响商务交往的实际效果。针对此问题,本文主要从商务时间观、商务空间现、商务价值观和遣德观、商务权力观和人际交流5个角度作了分析探讨,以期窥探跨国商务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民族交往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与往来,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我国现代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都是民族交往融合的产物。密切交往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间经济交往既能够增进民族利益,也可能带来利益冲突。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间经济交往呈现复杂化趋势,必须积极探寻民族利益一体化目标,避免民族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3.
罗政 《商》2014,(23):267-267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沟通以及交往与社会密切相关,并且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社会中成立一门专业的学科叫做交际语言学,其成立为人们掌握交际语言和方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要想与人更好的进行交流和交往,掌握必要的语言交流原则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将针对交际语言学与人的交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国家交流、文化交融的伟大倡议。这一倡议的提出,使世界各国贸易交往更加密切,因此研究地区出口贸易也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以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主要省份之一——甘肃省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通过数据揭示其出口贸易的现状特征,发现其出口贸易中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为甘肃省的出口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燕 《消费导刊》2014,(8):258-258
SNS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广泛的应用使得SNS成为课堂之外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两者之间可以通过SNS实现互动沟通。然而师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和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阻碍了师生关系在SNS平台上的发展。为此,必须要从师生两主体出发,提高师生的交往资质,建立合理的交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白辰 《商》2013,(1):165-165,163
随着新疆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新疆,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文化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是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等原因的限制,仍然会存在有些人、有些地区对新疆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误解。因此,为了加强民族间的交往,增进民族关系,我进行了相关了解和调查问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中东欧16国有160对友好城市(截至2017年12月)。借助这一平台,双方在高层互访、人文交流、经贸促进、专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人员文化性交流少、实质性合作少、协同合作少、交流模式单一等问题,距离很好地实现服务"16+1"合作和"一带一路"使命有一定的距离。国家和政府层面应更加重视中国-中东欧友城平台,统筹协调,形成中国-中东欧友城交往大格局;友城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参与。具体而言,要纵深推进人员和文化交流,把民心相通做到极致;要探索实质性合作可能领域和空间;要加强对友城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要拓宽"一对多"和"多对多"友城交流模式;要构建中东欧友好城市群和协作网络,发挥区域辐射作用;要组建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智库,为友城参与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     
胡泳 《商务周刊》2010,(22):95-95
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3月,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两会上说,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相似文献   

19.
徐杨洁 《中国商论》2020,(8):249-250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跨境酒店交流交往交融大幅增加,对酒店业人才要求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酒店人才需求的升级转型给高职酒店服务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但现阶段的酒店服务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等方面与酒店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本文拟立足于现代酒店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校企合作的视角,对高职跨境酒店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升跨境酒店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酒店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珏  周颖 《中国市场》2010,(18):41-42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跨国企业为基本视角,分析跨文化交融对跨国公司在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通过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积极探索建立跨国文化交融机制,以实现跨国企业的最佳管理,从而打造出真正的文化多元化的国际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