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17年首家门店落地,瑞幸咖啡以迅雷之势在中国扩张开来,然而与之迅猛发展相对应的是其迅速没落。2020年2月,浑水的做空报告一出,瑞幸的股价开始一路跳水,直到退市。借助资本力量迅速登上巅峰的这支传奇中概股,最终只得昙花一现的结局。近十年来,中概股已然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包括瑞幸咖啡在内的中概股频繁遭到做空、爆出丑闻,背后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文章从做空机制入手,结合浑水做空瑞幸咖啡的实际案例回顾及理论分析,为中概股公司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6月份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遭遇了被"做空"的猎杀。本文叙述了中概股被集体"做空"的过程,探讨了中概股被联合"做空"的根源,指出财务造假是做空中概股的祸根,此外,上市的方式、会计师事务所、商业模式以及对赌协议存在漏洞等原因也是中概股被做空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中概股被"做空"这一现象,重点探讨了上市公司如何避免被做空,以及未来中概股无论在境外还是境内上市都需要深刻反思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境外上市寻求新的融资渠道。然而,2010年以来,中国概念股遭遇国外做空机构做空,股价暴跌,中概股危机爆发。通过分析一系列做空事件可以发现,中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中概股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以东南融通为案例,阐述了在美上市中概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结合信息披露基础理论和中美信息披露要求的差异,分析中概股违规信息披露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量中概股被做空机构攻击,引发了市场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中概股公司市值集体缩水上千亿美元,面临着退市风险。本文首先梳理了中概股遭遇做空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中概股面对做空危机的应对方法,然后着重介绍了中概股继续在境外坚守的策略。本文选取辉山乳业和兰亭集势做空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发现了存在造假行为和信息披露不完整是中概股遭遇做空的主要原因。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不管是继续在美国坚守还是在港股市场寻求出路都是可行之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困境还得从公司治理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下,我国公司想要在海外上市变得更为艰难,已经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又遭遇到了企业价值被低估、被做空机构恶意做空、中美双方监管规定的差异等种种考验。出于融资和发展等需求,私有化退市成为其不错的选择。文章以新浪公司为例,对于其私有化退市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经验,对中概股公司的私有化退市动因以及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于想要上市的公司是否应选择在海外上市或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是否应选择私有化退市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中国概念股集中遭遇了做空机构的"狙击",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潮。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机构中,浑水公司和香橼公司十分活跃,它们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精准的出击赢得了无数争议和关注。透过浑水公司做空新东方一案,反思中国概念股频频遭遇猎杀的原因,虽然有做空机构恶意做空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自身的问题,分析我国概念股公司被做空的原因有助于总结反思,避免重蹈覆辙,实现中国概念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中概股频遭国外做空机构狙击。以辉山乳业暴跌事的典型件为例,分析辉山乳业遭遇做空危机的事件经过和股价暴跌的原因。首先对辉山乳业财务造假以及关联交易转移资产以及浑水公司对于辉山乳业的两次做空攻击进行阐述,在阐述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辉山乳业在受到浑水第一次攻击后没有真正改正,反而继续造假,最后导致股价"断崖式"下跌,分析问题得出三点原因:一是辉山乳业形成了路径依赖;二是辉山乳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三是时间上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由此给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姚瑞基 《市场论坛》2013,(10):63-65
时下“做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汇,从做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开始,到做空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做空中国主权信用,做空中国的房地产,现在甚至出现了全面做空中国经济的说法。我们认为,做空中国,也许可以找到不少理由,也许有很多不同的认识,但更多的却是一场全民挑战,必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概股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以及对中概股及A股市场行业市盈率比较,可以发现做空机构的打压与SEC的介入调查,使得中概股的辉煌已不再,中概股正面临着空前的窘境。信任危机、价值严重被低估、筹资成本提高、审计费用不断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了私有化,而曾经在中概股上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PE的目标也从IPO转战私有化进程,以期从中谋利。中概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面对投资者信心的低迷,绩优的中概股纷纷退市,而许多绩优的中概股,也具备了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以退为进,回归A股市场或港股市场,是许多中概股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美国调查机构将上市公司的伪造数据公布于众,中国概念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致使几乎所有股票跌幅10%以上,也使我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引起了我们对中概股知何在产业利润的驱动下包装上市的高度关注和对中概股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以来,在海外上市的众多中国企业(中概股)纷纷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出,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无奈的选择?通过对2009年以来从美国退市或正在进行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分析,笔者归纳了2009年以来从美国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在分析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私有化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拟退出美国资本市场的中概股在私有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财富》2013,(5):214-215
浑水等外资研究机构引发的中概股做空风暴,令中概股信用危机一触即发。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中概股私有化浪潮方兴未艾。未来,选择退市的中概股大佬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在投资者面前,恐怕才是这出私有化大戏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大多股价低迷,于是盛大网络、小肥羊等知名中概股企业纷纷通过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本文分析了中国概念股在美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其私有化退市路径以及面临的风险,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国外的资本市场曾经使中概股荣极一时,但上市后业绩低迷、价值低估、信息造假等原因,很多中概股又面临退市的压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再度关注,以及政策层面的回暖,越来越多中概股筹备私有化并回归A股市场以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中概股回归也具有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活跃企业创新创业能力,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等诸多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分众传媒回归A股为例,对该公司回归A股市场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据此,对中概股回归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财富》2012,(9):76-85
从盛大网络、阿里巴巴到分众传媒,中概股私有化事件近年此起彼伏。尽管阿里巴巴等私有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股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得多数公司的起因是中概股频遭做空机构狙击,  相似文献   

16.
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约4000家公司中,56家来自中国,其中即包括2011年被浑水研究公司(Muddy Water Research)质疑财务真实性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TSX:TRE)。近期,就中国概念股被做空及上交所筹办国际板面临的挑战等议题,本刊专访了TMX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克洛伊(Thomas Kloet)。  相似文献   

17.
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约4000家公司中,56家来自中国,其中即包括2011年被浑水研究公司(Muddy Water Research)质疑财务真实性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TSX:TRE)。近期,就中国概念股被做空及上交所筹办国际板面临的挑战等议题,本刊专访了TMX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克洛伊(Thomas Kloet)。  相似文献   

18.
<正>自1994年,国际风险投资潜人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大地悄然掀起一股追逐资本的浪潮,大小企业竞相"朝圣"。殊不知,从最初的疯狂上市到如今的黯然退市,中国企业的问题显而易见,但国际风投给中国企业布下的局,着实令人惊心。一如马云所说:"为何短期内允许这么多不合格的中国公司密集性上市?"并且全由美国经纪商、投行和审计公司担保推荐。据《福布斯》统计,2010年,在美十大最差风投支持的IPO中,竟然有6家中国公司。2011年后,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严重水土不服,诚信出现危机,多家企业股价暴跌、破发、摘牌、起诉。一时间,中国概念股纷纷退出美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9.
陈永谦 《新财富》2014,(10):20-21
阿里巴巴强势登陆纽交所,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这是否会再次掀起中概股海外上市热潮?高发行价、巨额融资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随即股价暴跌,同时引发了在美中概股股价的“集体地震”,个股做空事件对中概股市场整体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从传染效应理论视角,以瑞幸咖啡个例为引,结合事件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就个股做空事件对中概股市场整体业绩、分析师评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做空事件对中概股市场业绩具有负面的传染效应,且负面效应会随着窗口期的延长而增强,但对中概股评级基本没有影响。回顾2010—2011年的“做空潮”,本轮“做空潮”或会带来新一轮“回归潮”,给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