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商》2015,(36):228-229
众筹于2009年在国外兴起,2011年开始进入中国,2013年国内诞生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2014年国内出现第一个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2014年5月明确证监会对众筹的监管,并出台监管意见稿,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2015年7月,央行会同有关部委牵头、起草、制定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基本法,对股权众筹做了相关规定。股权众筹在国内处于风口,而我国现行法律对股权众筹的规定较少,且有些条文意义不明确甚至存在矛盾之处,我们有必要对现行关于股权众筹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为进一步规范股权众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股权众筹的发展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英美等国家对于股权众筹的监管以及各方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个制度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问题的产生,我国也对其进行了相关探索,并且出台了一些有关法律规制,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监管不力、欺诈风险、准入设置不合理、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推动股权众筹的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修改公开发行制度以及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董晋露 《商》2014,(52):221-221
众筹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平台,出于营利或者非营利的目的,小额投资或者捐资于个人或公司等特定项目的新型融资模式.其既便利了小型企业的资本筹集,又有利于中小投资者实现投资多样化.但同时,众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引发的众多法律问题相伴而生,尤其是股权众筹,在项目类型、筹资金额、目标人数和投资模式上,各个众筹平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无疑增加了潜在的法律风险.本文就目前众筹平台上各个股权众筹的项目入手,揭示股权众筹的现状,并对其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必要地法律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5,(34)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融资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互联网众筹融资具有传统融资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融资时间快、范围广的特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的思路,一时间,各界人士对股权众筹这一创新融资模式展开了讨论,大家对股权众筹看法不一。随着股权众筹的扩大化,参与者的增多,股权众筹引发的纠纷不断发生,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护,我们应认真考虑这一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大众化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股权众筹作为新兴融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投融资方式,而是真正为小微企业带来经济帮助。同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创新发展,虽然如今乱象频生,但仍为众筹增加了不少活力,让创业者得到实惠。本文阐述我国股权众筹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并分析了股权众筹融资的基本组成及运行模式,最后提出股权众筹融资的发展建议和未来发展思考。文章首先对股权众筹进行概述,介绍了其具体的概念、分类和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股权众筹的运行模式,进而对于我国股权众筹发展面临的难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股权众筹,顾名思义是指企业通过以股权作为对价,为自身发展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事实上,众筹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基础甚至可追溯至17世纪。17世纪初,荷兰船队去东方航海探险,向阿姆斯特丹的民众筹集资金,而方式则是出售这支还没有出发的探险队的"未来的收益",拿票据给市民们作为出资凭证,同时也共担航海风险。这是历史上早期的众筹,它不是靠传统商人财团的投资,而是聚集众多小额投资达成目的。但众筹的成本很高,一方面碍于技术条件限制,影响力不大,组织众筹的难度较大,融资效果欠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使得各国竞相对面向公众发行证券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随后,互联网技术得以普及,其在融资方面的应用便催生了我们今日所称的"股权众筹"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它大大降低了融资难度,但却没有很好地解决欺诈泛滥等问题。参与到股权众筹中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尚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这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隐患,如何通过法律明确融资企业、股权众筹平台和投资者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正确引导股权众筹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商》2015,(48)
本文通过新三板和股权众筹目前的发展状态,针对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三板+股权众筹的模式,以此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问题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众筹是为某个项目面向公众进行筹资,项目成功后公众可以得到一定回报的新型融资模式。中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而企业贷款又面临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更是困难。众筹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民间拥有大量闲散资金而企业对资金又有很大的需求这一矛盾,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解决了我国企业筹资难的问题,进而可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商》2015,(33)
近来随着政府对股权众筹的逐渐认可,股权众筹在国内将迎来爆发式地增长。现阶段国内股权众筹仍然面临着各种瓶颈,本文梳理了国内股权众筹所面临的瓶颈,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股权众筹平台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融资活动中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风险,这种风险对于投资方、众筹平台、融资方都是存在的,从相关的案件中,可以更有效地观察众筹平台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2):236-237
作为私募股权的重要方式,股权众筹已成为创业企业采用最多融资方式之一,因我国股权众筹法律金融制度规范起步较晚,尚未完善,股权众筹活动长期游走于政策和法律的边缘,很容易变性为非法集资。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布,标志着股权众筹正在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数年的萌芽与探索,2011年前后,国内的股权众筹平台开始落地并稳定发展,从2015年开始,阿里、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扎堆抢滩这一市场且取得不俗的成绩,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热潮,2015年因此也被称作股权众筹元年。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通过网络实现股权众筹的融资业务也实现了飞速增长,互联网股权众筹成为激活创新与民间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金融领域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变革,融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由于其特有的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参与众筹项目的主体在逐年增加。本文在对众筹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股权众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以期能够发现我国股权众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股权众筹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5家股权众筹平台的数据,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问题平台不同于正常平台的显著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投资者对于平台特征的甄别.结果表明:管理层信息无披露、新闻曝光量低是问题平台的显著特征,而正常平台与问题平台之间的成功项目数、第三方资金存管等特征变量区别并不明显.本文还发现,股权众筹中的投资者风险甄别能力较低,他们偏好成功项目数高、有第三方资金存管的平台,而忽视了管理层信息披露、新闻曝光量等信息.  相似文献   

15.
平台作为募资方身份信息的核查人、项目信息的发布者,应当承担较重的信义义务。由于信义义务是英美判例法的产物,其内涵与适用在我国尚有争议,主张用担保关系替代信义义务,成为平台与投资者关系建构的核心。平台担保责任具有与一般民事担保完全不同的特性,在责任实现方面应适用过错举证倒置。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1)
本文对目前我国股权众筹投资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实行投资者资产要求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商》2016,(3)
股权众筹存在与非法集资类犯罪的法律界限模糊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国股权众筹的发展状况,分析其法律风险与法律界限,从合法化与合格投资者两方面提出了规避非法集资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股权众筹是近年来的新兴融资方式,其出现在促进资金互通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但其也存在相关的监管和法律难题。文章将介绍股权众筹的基础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情况,分析其存在的相关法律和会计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171-172
股权众筹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新型融资渠道,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融资模式的高成本和复杂性,减少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投资者利用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为了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合格投资者制度,但缺乏详细的制度内容。针对股权众筹的公开、小额、大众属性,从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与认定以及建立合理完善的监管模式出发构建股权众筹合格投资者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业股权众筹模式自进入我国以来,一直以P2P的模式飞速发展。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行业领投人及跟投人对其发展模式及风险程度产生一定质疑,认为其投资回报慢,生产周期长,众筹风险整体较高。文章通过对相关农业众筹行业的整体分析,得出了细分化的农业股权众筹能够降低其众筹风险,提高收益水平,并提出符合地域饮食习惯的农业产品众筹是未来农业股权众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