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探讨在城镇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空间城镇化的作用程度明显大于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作用较入境旅游大;经济城镇化对沿海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于空间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对于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入境旅游业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通过空间城镇化的演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内旅游业主要通过经济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旅游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莉 《中国市场》2013,(4):73-75
旅游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对旅游城镇化的理论和内涵进行梳理,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城镇化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国内外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模式、影响,试图为旅游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提出在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对近年来大邑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简要阐述,分析了大邑县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城镇化水平的推动作用,并对其之后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为其他县域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旅游业引导至贫苦地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规划和新发展思路。将贫苦地区乡村旅游、绿色生态旅游融入到现代旅游业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既能体现现代旅游业有别于传统旅游的特色,还能为贫苦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均衡发展。本文就我国扶贫旅游开发现状,深入分析扶贫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揭示我国在扶贫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现存问题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使我国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真正发挥其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同时也使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真正运用到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去,达到旅游业与贫困地区共同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重要保障,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可对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模式优化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智慧旅游成为现阶段旅游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智慧城市引导下的智慧旅游对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引导下的智慧旅游现状,简单阐述了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着重分析智慧旅游发展的意义与其中的问题,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起到借鉴与参考的作用,以期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提出在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对近年来大邑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简要阐述,分析了大邑县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城镇化水平的推动作用,并对其之后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为其他县域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倩 《价格月刊》2012,(9):83-86
与基于工业化的传统城镇化比较,我国西部地区有其特殊性。虽然其工业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但近年来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尤为突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业的引领下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特色城镇化道路,才能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相关文献基础上,总结旅游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机理,包括旅游城镇化为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市场需求和载体,旅游产业融合能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提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旅游城镇产业融合支撑体系,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集聚作为旅游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空间组织形态,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复杂的影响机制.近年来,此领域逐渐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传统的产业外部性理论主要适用于产业间的空间作用关系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却鲜有研究深入到单一产业内部来探究细分行业间的外部性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一般性的产业外部性分析方法,在旅游产业内部,探究外部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多样化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显著促进旅游业发展,支持了Jacobs外部性,但拒绝了MAR外部性与Porter外部性假设;旅游专业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在与旅游多样化和旅游市场潜能等因素相互配合作用下,旅游专业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转变为正向促进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构建了旅游市场潜能变量,研究发现,其可以强化旅游专业化与旅游多样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99年至2014年的数据,通过构建旅游收入、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VAR计量模型,经过Johansen协整检验,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短期,城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却抑制经济增长;而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长期:城镇化促进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侯冬梅 《北方经贸》2014,(9):258-258
旅游业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旅游型城镇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发挥制定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统一思想和提高素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社会监管的主导作用,促进旅游业和生态文明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大战略,乡村旅游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建设借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城镇化过程,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洁 《全国流通经济》2023,(12):160-163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承载方式,是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将旅游划分为体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以及观光休闲旅游三种类别,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和熵权法对三种形式旅游对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旅游的因素主要是旅游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且均为正向影响;体育旅游效果>历史文化旅游效果>观光休闲旅游效果。最后进一步提出发展旅游业的建议,以期对乡村振兴、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旅游城镇化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载体和依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旅游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尚处于建构之中,相对滞后,研究领域较分散,整体研究的框架尚在建立中.文章通过对2004 2013年国内外旅游城镇化文献资料的整理,就理论内涵、模式解析、类型分析、战略探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试图为国内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成功 《商》2008,(8):69-70,30
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旅游资源富集区的城镇化进程.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以旅游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来推动此类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途径,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商,政府、村民三方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旅游业兴起并不断壮大,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市场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旅游“怪象”和“乱象”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013年10月1号,新《旅游法》正式实施,它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旅游市场与市场的磨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旅游法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旅游市场,引导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服务化和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为三亚的游艇旅游业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机遇。但现在三亚发展游艇业的产业环境还不成熟,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关于三亚游艇旅游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较少,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三亚游艇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三亚游艇旅游业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本文对河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政府应转变观念、强化引导、培育体育旅游品牌、合理配置旅游产品、加强体育旅游业的多元化投资和营销宣传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6)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逐步进入到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的新阶段。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霍尔果斯建市,霍尔果斯的地缘优势,旅游资源和国家对霍尔果斯的优惠政策决定了霍尔果斯城镇化道路应该有多种选择并且必须与国情和区域特点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中,霍尔果斯市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必须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建设相一致,规划的科学性和特色性相结合,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特色经济;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发展绿色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