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艳 《北方经贸》2012,(8):67-68
渤海湾溢油事件引发人们对环境犯罪和环境刑事司法制度的诸多思考,这一重大事故也使得我国环境司法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引发了学者们对我国环境司法制度更加深入的审视,对渤海溢油事件进行深层分析,可以揭示我国环境司法制度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完善我国环境司法刑事司法制度的立法观点和建议:科学配置环境行政权和司法行政权;完善相关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张婷 《现代商业》2012,(17):288
我国民意对刑事司法活动的影响客观存在。吴英案相对是一种进步,民意的产生和对民意的考量都是建立在相对理性的基础上,推动案件走向理性。用理性化解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博弈,主要包括民意产生的理性因素思考和刑事司法中对理性的民意思考。  相似文献   

3.
梅洁 《消费导刊》2009,(13):133-133
刑事错案不但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本文在分析我国刑事错案原因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提出避免刑事错案的意见,以期创造一个优良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恢复性司法弥补了传统刑事司法忽视被害人权利的缺陷,强调与犯罪有关各方的全面恢复。我国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刑事司法实践,都存在契合恢复性司法的因素。因此,刑事司法应当结合我国的本土资源,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完善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李福艳 《商》2012,(23):145-145
长期以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这也是当前我国司法急需进行规范的问题。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局限在诉讼法或侵权法领域,很难引领附带民事诉讼真正走出困境。实际上,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难以真正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认识不清。而转变理念、创新体制、完善配套制度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乱象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徐尉 《商》2012,(10):130-130
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以国家起诉为标志的现代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结构带来许多问题,如监狱人满为患、费用昂贵,罪犯改造效果不理想,被害人被遗忘等。面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人员及学者开始探索和思考一种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下英美国家盛行的恢复性司法,蕴涵着被害人、被告人、社区利益平衡理念与恢复正义、修复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形成对传统司法的有益补充,对解决上述司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利于完善我国刑事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侦查作为国家法定机关运用公权力查明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要手段,当前它在我国却涌现出了私人刑事调查化的特征。这主要包括侦查的间接私人刑事调查化和直接私人刑事调查化两方面。它们的出现虽带有一定现实阶段合理性,但其危害则更加严重。应从加大侦查经费投入并不断强化相应司法财政监督机制、构建系统的非法私人刑事调查证据排除规则、对私家侦探行业实施特殊监管三方面对当前我国侦查的私人刑事调查化进行消解。  相似文献   

9.
薄洋 《商》2014,(12):164-164
作为我国古代刑事司法领域中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保辜制度是儒家“德主刑辅”、“先教后诛”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缓和刑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保障被害人权益、减少社会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中,笔者从保辜制度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在古代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并对其现代启示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3)
众所周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标和价值是追求公正和保证效率,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就是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利用司法资源,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维护被害人的权益,同时也保护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不被忽视。顾名思义刑事简易程序是刑事普通程序的简化程序,它相对于普通程序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程序。在世界大范围的司法环境中,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对简易程序做了相应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也对简易程序做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在以一种进取性的姿态推进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规制的总体态势也呈现出进取性,但仍然存在着以个人犯罪为基础来规制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思维模式、定罪量刑标准不够明确、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不畅等缺陷.笔者认为完善单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规制的对策是:紧扣法定犯罪和故意型单位犯罪的特性,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并应紧扣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健全刑事规制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2.
曾琳 《商场现代化》2007,(35):259-260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随着我国入世后的要求越来越凸显重要性,我国目前已经在民事、行政和刑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但是在审理机制、程序和证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在对现状的剖析基础上提出建立高效有序的司法保护机制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能动性在我国一度受到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对于司法能动性的要旨理解及其正当性尚存争议,但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实现我国司法职业化与司法能动化的双重任务有着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应在刑事法治框架之内,在法益保护与权利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刑事司法之中注入人文关怀,将冷冰冰的刑法条文转变为温和的司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商》2015,(7)
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理论上是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司法公正、避免司法腐败的保障,同时还利于促进司法独立。但在实际刑事审判中陪审员发挥的作用甚微,陪而不审、陪衬审等问题突出,人民陪审员陪审呈消极化、形式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刑事陪审团制度具有的一些积极因素有利于民间智慧的引入,是促进司法民主实质化的良好途径,存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本文试图以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审判体系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陪审团制度移植于我国司法体系的意义和可能性,以期与时俱进,促进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魏清沂  王春永 《中国市场》2011,(48):167-168
刑事裁判当然包括实体性裁判和程序性裁判,两者不可或缺且后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我国,正是由于刑事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程序性违法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某种制度本身的借鉴引进可能并不见得就能真正解决问题,程序性裁判机制的有效运行还依赖于相应的程序性辩护制度、司法体制、宪政制度等保障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导致环境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我国环境职务犯罪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寻找出预防环境职务犯罪的措施:从刑事立法角度完善环境职务犯罪;从司法执法角度完善环境职务犯罪;建立环境职务预防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人权受到空前尊重的世纪。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是人权领域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涉及到个人的财产、自由甚至生命,因此人权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重视。刑事司法权利不仅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且对国家、社会和每个人都有保障作用。本文对人权、人权与刑事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刑侦查模式下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主动性与主导型双重特性,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明确刑侦人员出庭作证义务、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以及作为刑事关系当事人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人身权、沉默权、辩护权、律师帮助权等相关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实践程序公正、透明以及权力与权利的均衡配置,藉此体现法律程序正当。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构建和谐、人道、法治的司法环境,不能仅靠正当程序的程序文明和法治文明。但毋庸置疑,侦查领域的正当程序问题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最具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致富时代》2011,(3):201-201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时下刑事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之司法资源紧缺和刑罚效果的弊端,如何发挥好不起诉制度应有的价值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以各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为基础,从制度和实践上进行比较分析,对不起诉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外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比较研究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在公诉环节贯彻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司法赔偿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因违法行为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司法赔偿又包括刑事司法赔偿和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