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更加充满生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十大产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一、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以集成电路、通讯产品、计算机网络、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并决定着未来的社会结构。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1996年,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汽车工业而成为第一  相似文献   

2.
《财经界》1997,(1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更加充满生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十大产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一、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以集成电路、通讯产品、计算机网络、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并决定着未来的社会结构。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1996年,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汽车工业而成为第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子商务》2004,(3):29-30
信息产业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发布的《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统计公报》分析了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营的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子商务》2004,(12):10-13
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1-10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4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16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实现贸易顺差146.7亿美元。信息产业正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盘点这一年,赛迪集团、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等单位联合推出“2004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以此为中国信息化的推进摇旗助威。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息产业在 2004 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大部分重点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继续保持较好的水平,中国成为新的全球信息产制造中心趋势明显。随着中国将逐步兑现入世承诺,基础电信领域将向外资开放,电子信息产品进口也将趋于零关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电子信息产业“十五”时期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大国,但离信息产业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信息产业部计划10-15年左右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强国。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变,关键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2002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非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从1 989年至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一、东软集团发展史及概况(略) 二、东大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1.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球信息市场将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软件将达6400亿美元。因此,以软件以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已成全球令人瞩目,最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信息产业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大要素之一关系中国21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信息化建设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带来的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国内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的电子信息市场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将增至6万亿元,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信息市场。但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软件产品市场占有率还很低,网络产品国产化几乎为零。而中国电子信息市场已成为各大跨国公司争夺的焦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最近在日内瓦作出加快信息产品全球化的重要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凡属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从1997年7月开始降低关税,到2000年其关税降为零。  相似文献   

9.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行业产值已占到广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为此,北海市提出了用1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北部湾"硅谷"的战略目标。文章基于对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环境的分析,指出了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了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定位和配套环境,并对加快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厦门信达     
《新财富》2009,(8):109-109
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同时经营国内外贸易、房地产,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外贸、房地产开发为两翼的“一本两翼”的产业架构,成长为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软件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组织建设以来,软件园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适应产业形势的发展需要,各软件园的R&D投入在逐年增加。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了我国11个国家级软件园R&D的效率,为软件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1-10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4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16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1%,实现贸易顺差146.7亿美元.信息产业正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盘点这一年,赛迪集团、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等单位联合推出"2004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以此为中国信息化的推进摇旗助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贸导刊》2008,(8):12-15
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长期形成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电子信息产业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电信业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和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转变进入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5日至6日在合肥召开。会议总结了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财务管理、实施大公司战略、外贸出口等方面的工作,部署了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娄勤俭副部长要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抓住有利机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外贸进出口额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随着民营企业和外商资本不断涉足电子信息行业,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产业集群模式。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土地和市场资源、劳动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等比较优势,也存在着品牌、技术与科研、产业链整合方面的比较劣势。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整合,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子商务》2004,(1):31-31
2004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5日至6日在合肥召开。会议总结了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财务管理、实施大公司战略、外贸出口等方面的工作,部署了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娄勤俭副部长要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抓住有利机遇,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7.
排行     
《中国对外贸易》2004,(7):95-9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国家信息产业部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  相似文献   

18.
《进出口经理人》2005,(1):14-15
在2004年12月17日举办的“电子信息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启动会”上,产业损害调查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建立和启动电子信息产品损害预警机制是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应对入世后过渡期面临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电子产品现状据不久前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当前消费热点问题研讨会”上透露,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达到27%左右。据介绍,去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值为3800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七位。信息产业部预计,今年我国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  相似文献   

20.
周霞  张海鸥 《商业研究》2005,(12):142-145
2002年,科技部提出要发展专利战略,信息产业部提出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因此,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支柱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现状研究成为理论界一个紧迫的课题。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并总结目前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专利领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大型电子信息企业正确制定及实施专利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