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2015,(5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际手段、传播媒介愈来愈现代化,对隐私权的关注日益突出,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社会知名度、关注度、号召力都不是普通公民所有的,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就有了探究的必要。本文首先对公众人物、隐私权做了概述,继而探究了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和保护,最后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权与救济做了论述,从而形成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较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由于近十几年的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地与新闻舆论监督权、公众知情权存在冲突。应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给予无条件的保护还是适当的限制值得我们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3.
《商》2016,(15)
新闻自由的存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保障,是人民可以获得社会第一手讯息的渠道。但是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当关注已经在镁光灯下曝光许多的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权,所以在此时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就发生了冲突,本文主要就二者出现的冲突现象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加强新闻立法、加强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立法上和司法上的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十几年的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地与新闻舆论监督权、公众知情权存在冲突。应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给予无条件的保护还是适当的限制值得我们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5.
《商》2015,(43)
随着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成为了逐渐受人关注的话题。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隐私权利的保护,使得隐私权逐步成为了很重要的独立的人格权利当中的一种。而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界定对于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和大众之间的知情权的冲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公众人物是否存在,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范围是多大,从法律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已经称为必要且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之一。前言目前为止,我国仍无任何法律对公众人物作出明确界定。我认为,公众人物应该同时具有一定范围内被广泛知晓和关注以及其言行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两个特征。而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同样缺乏相关法律进行界定和具体定义。下文我们将进行商讨。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作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美国“监控门事件”突出反映了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冲突,以及国际互联网企业在隐私权保护中的责任空缺。实现网络隐私权的充分保护,必须解决网络隐私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冲突,明确国际互联网企业在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的责任,并通过国际合作与国际协调,构建网络世界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媒体平台也随之兴起,由于缺乏对应的规制与监管,每个人的隐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犯。在这一方面,公众人物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作为公众人物必然会或多或少的暴露一些隐私的信息,但是公众人物所公开的信息应只限于跟工作有联系的讯息,其他涉及私人的隐私权同样应该适用隐私权的保护,而且因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对其隐私权的保护则主要由更完善的民法体系来对其给予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商》2015,(22)
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毫无疑问享有人格权,其隐私权也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享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利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了解以及与公众知情权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的方案,旨在促进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获得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公众人物与普通自然人均应平等享有隐私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由于公众人物生活在公众视野下,其隐私权又可能与公众知情权发生冲突。所以要求我们正确协调两者关系,平衡双方利益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即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具有不完全性,即在保护的同时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小报媒体利用弱势群体恶意策划"隐私假事件"来报道新闻,不仅从法律上侵犯了受害者隐私权,而且超出了社会容忍的限度,触及了媒体侵害隐私权的道德边界,即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伪公共利益的对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的侵害。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民法对伦理性的人格主义倍加关注,人肉搜索事件本身所涉及的伦理、道德、人格利益法律保护等社会评价争议,既反映出现代礼制文化构建中的价值冲突,也证实了我国在网络侵权方面法律供给的不足。当前,只有沿着人肉搜索的权利冲突与权利边界这一基点,以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与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为主线,对人肉搜索侵权中的加害主体进行过错与否的判定,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文明社会人们高质量生活的保证,需要最大化的保护,表达自由也是文明社会发展必要的保障。人们在关注对自己隐私权的保护的同时,经常存在隐私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本文以阐述表达自由与隐私权的涵义为起点,深入分析了表达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文君 《商》2013,(8):169-170
引言英国默多克新闻集团对隐私的窃听风暴刚刚过去,而美国"棱镜计划"带来的则是人们对于网络安全以及网络隐私权的新的反思。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通过网络侵犯隐私权便是弊端之一。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处于易被侵犯的状态。正如"棱镜计划"披露者爱德华·斯诺登所言:"我们可以在机器中植入漏洞,一旦你连上网络,我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以隐私权为母体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网络隐私权如何保护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尤其是网络的公开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网络隐私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是本文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利益制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金融隐私权保护与信息披露冲突中所作的尝试,以及我国在解决这一冲突方面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条件,提出应以利益制衡为原则,解决金融隐私权保护与信息披露的冲突,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消费者享受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在网络大数据背景下,消费者隐私遭到侵犯的事件常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设计显得格外迫切,是否完善不仅与网络消费者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也关系着网络交易市场的稳定与和谐。着眼于我国网络时代隐私权的民法保护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当下的具体国情,结合国外成熟的立法理念,提出完善我国网络时代下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反腐的效用、社会文化基础、法律依据、现实因素进行分析,阐释了网络反腐存在与司法程序正当原则相冲突、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相冲突、偶然性网络反腐的法制困境、非理性网络反腐的法制困境的问题,提出应当建立制度性反腐的体制机制、建立网络反腐与体制内反腐的衔接机制、权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官员隐私权益、提升司法机关在网络反腐中的应对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建议,以促进网络反腐为国家反腐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人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信息交流的频繁化与深层化使得隐私权与知情权间的冲突矛盾也日渐凸现,加之我国立法上的不完善,学术界对这对权利的基本要素等方面还存有较大争议。本文试结合现今理论界的不同观点在对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基本理论加以论述的基础上对两者间的冲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为隐私权、知情权的冲突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公众人物进入了公众视野。公众人物具备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并具有近用媒介的权利。公众人物在名誉权等人格权方面具有特殊性,需要准确界定公众人物的内涵和外延。公众人物只包括自愿性公众人物,而不包括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名誉权解决的是私人之间的权利冲突,而官员的名誉权涉及的是公权利。公众人物具有私法属性,而官员则是具有公法属性。在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和机制下,对官员名誉权实现严格保护,而对公众人物名誉权则是差别保护。官员名誉权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行政权力干预,而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解决基本是诉诸于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20.
史艳艳 《消费导刊》2009,(23):133-13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强化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网络隐私权的涵义、内容、保护模式及立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