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虽然是上海首个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现代服务业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联结点,但是,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比较,上海西郊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大虹桥"商务区的开发,给西郊集聚区带来了更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将有助于西郊集聚区经济环境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区应该紧紧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尽快将自己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特色产业导向的、以园区式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上海趋于"服务经济"的经济结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海慧创现代服务园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实业投资、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投资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2000万元人民币,现位于上海市丰华公路1580号。由该公司开发建设的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设立、上海首个启动的生产性服务  相似文献   

3.
《上海商业》2007,(11):40-43
顺应时势诞生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在上海诸多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特别是融合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  相似文献   

4.
孙瑛 《电子商务》2009,(9):39-41
文章分析了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开发主体、功能定位、竞争对手和土地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园区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包括明确功能定位等发展对策,以实现近郊工业区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惠实 《上海商业》2007,(4):60-6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提出要建设面向世界的现代总部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上海西郊商务区·慧创国际总部基地作为上海市政府重点推进扶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拟对这两方面问题做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商》2015,(29):255-256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贵州松桃经济开发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了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跨国公司将其生存和发展融入东道国资源、技术及人才等的配置中,一个国家FDI的进入对产业的集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集聚战略也日益广泛地被运用于招商引资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大都市内形成并不断发展,其与FDI的互动关系还有待验证。本文选取北京市为案例,在描述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FDI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集聚与FDI进入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梳理和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从集聚形成原因视角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机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提出杭州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相应的对策,即杭州市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加强产业联动,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打造智力软实力平台。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跨国公司将其生存和发展融入东道国资源、技术及人才等的配置中,一个国家FDI的进入对产业的集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集聚战略也日益广泛地被运用于招商引资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大都市内形成并不断发展,其与FDI的互动关系还有待验证.本文选取北京市为案例,在描述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FDI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集聚与FDI进入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已迈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支柱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研发仍然以模仿为主,产业结构附加价值低,位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我国应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的步伐。在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方面,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的迅速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在金融业与科技服务业方面,需要更注重集聚区效应。同时,要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合,强化集聚效应,拉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辐射全国和全球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分析国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状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建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动态方面运用动态集聚指数分别来对比研究四个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动态集聚速度。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从动态角度整体均存在集聚现象,各区域及各行业动态集聚速度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并以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本地市场规模、工业企业平均规模(需求因素)以及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程度(供给因素)等因素共同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证检验证实,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更优经济地理位置的中心城市,但我国不同区域引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存在差异,东部城市表现为本地市场规模,而中西部城市则是交易成本.实证结果还表明,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具有明显的服务外包化倾向;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存在MAR溢出,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集聚度.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进一步深化对上海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识 1、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2、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客观需要;3、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百联集团发挥商业零售业态众多、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相似文献   

15.
齐飞 《商业时代》2013,(4):137-138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相似文献   

16.
沈沁 《江苏商论》2012,(9):57-60
本文计算了2003年-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值,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stata 11.0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这几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明显推动效应,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产值、城市规模、通讯技术等指标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与四川省2000-2008年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与FDI、知识溢出、信息化程度、城市规模、政府规模的分析,发现江苏省与四川省生产性服务物业的集聚程度不同,发展速度不同,但都主要分布在城市规模大的地区,而集聚程度较低;FDI、知识溢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对江苏省有促进作用,对四川省是抑制作用,政府规模对两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负的作用,并由此估算出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并成为策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梳理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圈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上海要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央和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上海应紧跟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认识自身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总部经济建设促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转移为机遇,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关键,多渠道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