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现行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商榷和完善,文章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丰富和完善现行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应用,对推动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碳排放源头、碳汇能力、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三个角度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碳中和潜力评价体系,对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发现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都属于东部地区,其中前四名城市都位于广东省,说明经济实力雄厚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碳中和潜力大;通过聚类分析将创新型城市划分为生态主导、能源主导、政府主导和科技主导四个类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城市实现碳中和提出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植树造林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挥政府职能、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栋  胡亮 《特区经济》2006,(4):160-161
城市在国际经济和当地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从长三角地区现有的经济社会情况出发,通过对测定指标的设计,运用区间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两种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长三角六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6个城市的具体排名,最后对6城市进行综合和分类两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不尽如人意.为了准确评价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系统的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根据处理结果做出科学评价和分析,探究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能力的决定性成分,是衡量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从知识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创新、环境水平创新3个方面构建符合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实证检验,对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陕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教育、基础设施、环境资源、旅游业五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为提升陕西城市竞争力,各大城市应明确其自身定位;扩大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经济总体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源环境约束作用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可持续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角度分析探讨了其具体构建途径.以期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能源安全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城市能源安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城市能源安全因素和IEA提供的世界各国能源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从能源供应、环境效应、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归纳出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城市能源安全指标体系。并结合客观性标准确定指标权重的相似数定义相似权方法,提出了建立在未确知测度空间基础上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上海市2001-2004年能源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城市能源安全的评价结果合理,能较好地揭示城市能源安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住宅建设的现状,在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住宅小区可持续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住宅小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简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理论的使用,提出了定量描述住宅小区可持续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唐琼 《特区经济》2006,211(8):365-367
科研人员失信行为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领域的健康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和约束科技活动者的信用行为刻不容缓。本文根据科技活动主体的特点以及信用评价的内涵,力图通过对科技活动执行者和评估评专家分别构建一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其它行业经验,把最后评定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以为科技活动主体信用评价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13.
姚伟峰  杨武  康凯 《特区经济》2007,221(6):38-39
本文对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的理论进行研究,构建立了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评价体系,针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问题,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把深圳市与国内其它8个城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深圳市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成绩与不足,提出全面推进深圳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第三方物流运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瑛 《特区经济》2006,210(7):365-366
本文根据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特征,遵循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结合我国企业第三方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效率入手构建了第三方物流运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相关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得分模型,比较了银行业在2003~2008年经营绩效变动情况。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从2008年开始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银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可能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银行资产质量变化,防止不良资产率的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6.
郭晓丽 《特区经济》2012,(5):258-260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济南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0年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城市竞争力,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利用嘉兴市统计局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有关数据,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借鉴其它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主成分分析(采用指数法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加权计算综合指数),对全市53个镇的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评价排序未经评估),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镇的辐射范围进行计算和聚类分析,从而对嘉兴市中心镇建设区域布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晓强 《特区经济》2011,(11):60-62
构建一套科学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体系,是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备条件。本文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基于理论分析和江苏实际构建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协调水平两个维度,共16个评价指标为依据,对2005~2009年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及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处于中度一体化的阶段,并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华  丰超 《南方经济》2021,40(3):36-53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低碳引领未来城市。中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并将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准确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创新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绩效平均增加2.47%,意味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经过共同趋势、工具变量、干扰政策、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提高创新要素集聚、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绩效。从动态效应上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应具有持续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强。文章是国内首篇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的文献,不仅丰富了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打造创新、低碳等新型特色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瑞霞 《特区经济》2011,(10):155-156
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我国31个省份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各类的差异比较,力图找出各个省份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以期对各省的旅游决策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