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天澜 《广告大观》2004,(6):116-123
2004年5月15日上午。众多来自于福建及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齐集福建武夷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生于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企业家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和企业界最中流砥柱的一代,他们身上凝聚着太多的记忆和情感,他们也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相聚武夷,回忆往昔,共话激情,这次论坛精彩展示了企业家们的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告》2005,(2):181-183
2005年1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企业家领袖论坛"在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山庄隆重召开,马云、牛根生等国内数十名顶级企业家与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理想、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的深层对话。本届企业家领袖论坛是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组织、被白岩松称为"中国企业家的思想车间"的系列"武夷论坛"之一。在2004年5月13日举行的"生于60年代企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就指出.经济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金融发展的狂飙突进。麦金农荷肖在1973年也不约而同地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本却流到了拥有特权而不懂得投资的社会阶层。急需资金进行投资的是企业家,但他们却得不到层够的资金.特权阶级利用裙带关系得到了宝贵的资金,但  相似文献   

4.
刘旗辉 《商界》2007,(12):16-17
中国更多的企业家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一方面他们要带领企业去追求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他们又要实现人生自我的幸福,在这种双重力量的挤压下,企业家们是迷失的。可以说,他们至今都是把企业追求的目标与企业家追求的人生目标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贸易》2005,(5):32-34
古时先知穆罕穆德有句话:“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此次中阿企业家大会.会聚了中国众多知名企业的代表.更是云集了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企业家。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在对方国家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有的正急欲开拓对方国家的市场.有的则刚刚开始寻找合作伙伴。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或阿拉伯国家的市场环境7他们在对方国家进行贸易或投资曾经遭遇怎样的困惑?就这些话题,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来自约旦、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民间资本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市民社会开始建立,自由主义经济盛行,以此为基础,中国民间资本在1936年达到了一个巅峰。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最好的时代结束了。国难当头,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也遭受到了空前的损害与牺牲。时至今日,我们仍感慨60年前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们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爱国行为与经商之道。他们不仅在逆境中奠基了中国的现代工业,也留下了实业救国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与同龄人相比,赵盾的经历更加丰富。他生于60年代末,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90年代初,他移民去了美国,又见证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主修电脑艺术的他,将自己的人生设计的平顺而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大,中国涌现了大量企业家,全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些企业家的成长,因为他们是业界的精英财富的创造,是辛勤的劳作或是思维的先锋,总之,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冒出来的姣姣。可他们经营企业好多都在重复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兴,从兴到衷的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是在一个不规范且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掌控的企业不太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因此,PE们在尽职调查中很难不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相似文献   

10.
生于70年代     
生于70年代.从业于90年代.与中国广告业同行十余载。十多年.在业界我不知算不算所谓的“资深”.但我认为这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11.
罗志红 《商界名家》2003,(10):20-23
“我们只看到他们拥有财产的富裕.却没看到他们被财产驾驭的贫苦;我们只看到他们身上的‘原罪’,却没看到他们染上‘原罪’时的痛苦和无奈;我们只看到他们‘为富不仁’.却没看到许多‘为富仁者’也没有好下场……”这是不久前兰州富豪民营企业家刘恩谦遭遇枪杀后,笔者在互联网里又一波“仇富情绪”的讨论热潮中看到的一则帖子。这样的帖子虽不主流.却不乏理性。这让人不由想到同样遭遇枪杀的山西富豪民营企业家李海仓和他的儿子李兆会。当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年纪轻轻的李兆会被迫弃学出任海鑫集团掌门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小伙子顿时满脸苍凉,他说:“父亲的财富对于我是沉重的压力.我没有快乐.有的只是责任。其实,当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因为拥有大量财富的特殊性而招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时.正确反思富人抑或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并把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给予应有的同情和关怀.不失为当下中国一个十分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朱卫华 《新财富》2005,(8):68-70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养殖专业户,成长为90年代早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企业家。再到90年代后期以来实现跨行业跨产业发展、产融结合的资本家,刘永好四兄弟的创富历程经历了三个清晰阶段。我们发现,有着改变个人盈利模式魄力和冲动的刘氏兄弟.在这个过程中总能踏着当时政策解禁的节奏逐步显露他们的商业智慧。  相似文献   

13.
龚明勇 《光彩》2008,(9):26-27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企业家们,如今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80后们,他们经验老到,年富力强;相比于已经迈入中年的50、60后们,他们则显得年轻力壮,斗志昂扬。今天,以丁磊、马化腾、陈天桥、江南春等为代表的中生代企业家们,已经聚集了数以亿计的个人财富,并在成功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相似文献   

14.
《广告导报》2004,(6):133-134
生于六十年代,是一个命题,是一个界定,生于六十年代的这些人,如果要说谈恋爱的话,他们可能已经老了,但如果要是跟一个时代谈恋爱,跟经济谈恋爱,跟一个大的利润谈恋爱,生于六十年代又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人到中年,他们的皱纹已经爬上脸,头上的白发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诞生了。他们开始伤感,有那么长一段日子可以回忆了,但是他们还有激情。这是一个说特殊就特殊,说不特殊又不特殊的群体,我也身在其中。在他们的身上,有五十年代人的影子,还有七十年代人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15.
大寨和大庆     
在企业如此之多的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仍然是稀缺资源。反过来,在没有企业和企业家的年代,这种精神却显得并不那么稀缺。  相似文献   

16.
精耕细作,协同作战和国际化,是绕不过去的门槛儿。中国的企业家有点像时装,一季比一季更接近国际水平。但一季换一季,换掉的也就被忘记了。他们并非功成身退,而几乎总是被市场所淘汰。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淘汰中,中国的企业却起了不小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企业规模都还不大,那时,一批企业家的淘汰几乎都伴随着一批仓业的消失。后起的食业家比前者多看了一步,企业也就做得更大一点:到后来,虽然企业家被淘汰了,但企业还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企业家是在积累了巨大财富之后,才体悟出企业家精神的人,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他们往往精神滞后。  相似文献   

18.
秋风 《商界》2007,(12):18
20企业家精神就好像音乐天才、写作天才一样,很难在家族内遗传。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代企业家纷纷衰老退休.人们开始议论这些企业的后续发展问题,很多人担心.成功的企业落入第二代人手里,很可能会走向衰落.甚至解体。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画报》由《广东画报》改版而来,过去是宣传窗口,是做给海外华侨看的。现在脱胎换骨成为生活类的综合杂志。为什么定位城市?我们认为,城市是代表社会进步繁荣的象征,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快,消费力也强。为什么选择生于70年代的人群?是因为70年代出生的人群是特别的一代,没有经历"文革",懂事时正好遇上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型。他们不像60年代的人,内心保留很多传统,他们的价值观核心是追求快乐,这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国涌动出国潮,90年代──美国涌动出国潮田帆在80年代兴盛时期,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些工商管理硕士生在毕业典礼上挥舞着美钞,对自己铺满黄金的前途充满信心。然而曾几何时、在不景气的90年代.他们不再挥舞美钞,而是挥舞外国的小旗帜.甚至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