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现状1883—1889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诞生,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伴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即1978年之前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制度变革,中国社会保障已经在整体上实现了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保障制"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经历了"劳动保险条例"、"社会统筹"和"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三个发展阶段。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按照公平、正义、共享和城乡统筹的原则,逐步地实现让全体国民享有社会保障。实现这个目标,还面临着一些体制上的财政困境、制度困境、管理困境、监管困境和分配困境等一系列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有关方面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法律、经济、管理、制度、市场、服务等方面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彰显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给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主要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为形成统一、完整、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只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在所说的社会保障,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个人储蓄性保险等项目。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我国目前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五项。今天,我主要谈谈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侧重于养老和医疗两个题目。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已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对其进行了局部调整和整顿。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突出,亟需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已经具备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分析概括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况、发挥的作用,提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全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是在尽量不扭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达到当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下定义的公平,因此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均衡是社会保障模式的重点,本文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几种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并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评价,进而对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聚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中的27个省份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似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效率高的地区多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应运用经济手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大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虽然残疾人社会保障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从调查数据看,在特惠保障、特供保障、均衡保障、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体系性缺失,而其原因则主要是思想理念落后、法律保护不足、市场调控乏力、制度体系欠缺等几个方面。为了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体系性架构,必须坚持特惠保障与适度保障相协调、坚持需求导向与分类施保相匹配、坚持补偿性保障与发展性保障相统一以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城镇化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走出了农村,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残缺,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流动"成为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瓶颈和关键。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另辟蹊径地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以小城镇为过渡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计划生育保险保障制度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点并得到发展,但有效的保险保障机制还未形成,一些地区的生育保险筹资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相应配套制度滞后。应从战略地位上高度重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保障制度发展,建立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商业保险的保险保障功能,注重计划生育保险保障与相关制度的配套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日本人口少子高龄化危机逐渐加剧,明显地给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日本政府以建立安心有活力社会为指针,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的做法是立足"参加保障、普遍主义、安心与活力"原则,对社会保障和财税体制进行一体化改革,稳定财源并调整给付以实现长期财务收支平衡,力图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稳定有效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日本的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西部大开发给农业和工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不良经济效应、社会效应需要社会保障的调节;西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保障水平低,面临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上不应成为贸易壁垒,然而在现实中常常被发达国家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而成为变相的贸易壁垒,并且日益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影响我国外贸发展最难以跨越的障碍,不可小视。了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遭遇的企业社会责任壁垒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尤其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联动,有效地化解企业社会责任贸易壁垒,积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实行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各国开始寻求新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在世界银行主推的基金制社会保障制度浪潮下,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也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并于1997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的"部分基金制",即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本文阐述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运行机理并探讨了其与储蓄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部分基金制进行解析。本文认为部分基金制的"个人账户"的储蓄功能目前无法得到实际发挥,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和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使得部分基金制向完全基金制的转变应循序渐进,现收现付方式还应是我国目前实行的部分基金制中的侧重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