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华雨 《上海质量》2014,(11):30-30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今年9月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不仅要使中国产品和服务让国内消费者喜爱,而且在国外声誉良好,做到双满意"。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了推动“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对十八大关于“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3.
尽管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诋毁中国产品,试图以此打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并利用媒体,炒作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但是,中国产品以其质优价廉的品质,仍然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追捧。“中国制造”,仍然是世界许多国家消费者心中的“香饽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肖格 《上海质量》2014,(5):17-19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日益崭露头角,一些品牌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和领先的技术水平,已经在一些领域令国际同行心悦诚服。然而中国品牌整体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高的现象是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期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产品负面报道很多,大大影响了中国产品在美国民众眼里的信誉度。据Zogby民意调查机构8月7日的报道,目前82%的受访民众不放心中国食品的安全。为此,本刊特邀美籍华人、质量专家吴达纯博士,针对中国产品在美遭遇"质量门"事件撰稿。吴博士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产品在美销售的情况和特点,并为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质量事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基本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把产品卖掉.结果把树立品牌的机会丢掉了。市场一有机会.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并没有认真考虑将来:万一哪天产品卖不了怎么办?有需求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去卖产品。到了必须提升品牌的时候,大部分人却都没有这种意识。直到实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才终于想到做品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基本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把产品卖掉.结果把树立品牌的机会丢掉了。市场一有机会.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并没有认真考虑将来:万一哪天产品卖不了怎么办?有需求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去卖产品。到了必须提升品牌的时候,大部分人却都没有这种意识。直到实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才终于想到做品牌。  相似文献   

8.
在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人口红利趋弱的当今,中国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国外市场的要求研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竞争因素。冷静清醒地认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印象,是创造"中国品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美国等许多主流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以此“妖魔化”中国产品,以期达到实行贸易保护,丑化恶化中国的险恶用心。针对许多媒体违背真实的恶意炒作,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专文,阐述他们对“中国制造”的客观评价。下面,我们将此文原文刊载,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开局,"中国品质"所处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不太景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趋弱,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国品牌的机会来临了吗?  相似文献   

11.
《企业研究报告》2007,(10):F0002-F0002
近期,“中国制造”成为一系列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焦点,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铅超标玩具、不合格轮胎、禁类抗生素水产品等报道引起了国内外消费者界对“中国制造”的广泛关注。“中国制造”面临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海外媒体恶意的对“中国制造”进行“妖魔化”宣传,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缺乏品牌支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缺位,中国品牌并没有同中国产品一同走出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基本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把产品卖掉,结果把树立品牌的机会丢掉了.市场一有机会,所有的人都蜂拥而上,并没有认真考虑将来:万一哪天产品卖不了怎么办?有需求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去卖产品,到了必须提升品牌的时候,大部分人却都没有这种意识.直到实在赚不到钱的时候,才终于想到做品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更深入地融人全球经济之中,我国企业正面临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生存形势和更加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国际资本财富迅速集聚和快速增长,资金、人才流动性也进一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在这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认识自我、认准目标、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世界不少国家的媒体,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对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颇为偏激的炒作,使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质量危机。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不是一场危机,而是机遇。这场危机说明中国产品的质量已经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为我们"认识"现代技术标准原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楔机,对政府监管质量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我们改变低价竞争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三个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环境下,党和国家对我国发展的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和目标.那么,这“三个转变”又与标准和标准化有什么关系呢?怎样理解标准和标准化在“三个转变”中的作用呢?标准和标准化又怎样为“三个转变”服务呢?  相似文献   

16.
质量危机与质量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媒体,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对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排山倒海"的炒作,一时间,"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成了有毒食品、有害商品的代名词,使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质量危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品牌有巨大潜力走向国际市场,但这是一条漫漫长路。树立品牌效应需要花费大量金钱以及市场营销技巧,而这正是目前中国所缺少的。MadeinChina“中国造”多年前已失去新鲜感,贴有“中国造”标签的商品已遍布全球,包括鞋类、玩具、衣饰品等,但在国...  相似文献   

18.
在一年不买中国产品后,美国自由撰稿人波基奥妮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她的美国读者,虽然仍可以过没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波基奥妮坦然承认,十年后,地可能根本就没有剪气尝试“一年不买Made in China!”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广受欢迎,中国产品质优价廉的品质赢得了不少海外消费者的欢心。但是,今年一些国家的媒体不顾事实真相,恶意炒作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误导,“中国制造”一度蒙冤受屈,一度被无故地受到奚落打击,在东盟,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也产生了疑义。为了促进东盟各国对“中国制造”的了解,近日,首届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南宁联合声明》,并就将在11月正式签署的中国-东盟《关于加强卫生与植物卫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世界不少国家的媒体,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对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排山倒海”的炒作,一时间,“MADEINCHINA”(中国制造)成了有毒食品、有害商品的代名词。使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质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