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新疆实施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四年后,文章对新疆南北疆的牧民草地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下牧民对草地保护的意愿,并依据调研数据对家庭经营特征、草地生态补偿、草地保护效果评价等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下新疆牧民自发性草地保护意愿程度较低,仅有14.56%的牧民愿意自发进行草原保护,68.93%的牧民愿意在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只有16.51%的牧民不愿意参与草地保护工作。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牧业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草场产权、牧区生态保护补贴、牧民草地保护效果评价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牧业支出对牧民自发草地保护意愿影响负向显著。  相似文献   

2.
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典型的地貌及生态景观是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结构 (简称为“山盆系统”) ,绿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地理空间。新疆国土面积 1 6 6万平方公里 ,绿洲仅占新疆国土面积的 5% ,它却承载着 95%以上的人口 ,聚集着 80 %以上的社会财富。随着人口的增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绿洲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加 ,生态危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人类长期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绿洲而忽视绿洲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结果。因此 ,研究绿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及关…  相似文献   

3.
<正>3年前,新疆可利用的7.2亿亩天然草原中,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近40%严重退化,部分夏牧场、冬牧场因为超载过牧,草地生产力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保护工作成了大事。而今,新疆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257万吨,较上年增加6.9%,全疆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较2012年增长4个百分点;主要牧区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为19%,较2012年下降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张军民 《水利经济》2006,24(6):1-2,22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使绿洲水文循环产生了天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的二元分化,天然、人工水循环的彼此消长,改变了水资源在人工绿洲、天然绿洲及过渡带之间的时空分布和转化条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根据已有的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及水文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绿洲引水对2 000 m以上的山地暂无影响,但平原区水循环发生了以人工水循环为主导的二元分化。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过渡带和荒漠间生态统一性出现无序化趋势,造成绿洲生态与荒漠生态出现对抗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的环状结构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分布呈明显的环状结构,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绿洲与荒漠、绿洲与山地的明显对峙。各地带植被类型及自然生产力不仅有内在的生态联系,而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内容。只有把资源转化、产业化进程、市场开发和培育与跨越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开发战略、有自组织和自增长能力的产业结构和有资源环境支持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疆富蕴县属于高寒草原 ,天然草原面积 4 82 0 0平方公里 ,占其国土总面积的 88.76 % ,其中 ,55%以上为荒漠半荒漠草原。这些荒漠半荒漠草原植被稀疏 ,草原生产率低 ,亩产鲜草低于 50公斤的八级草场就占了 73.84 % ①。全县优等草场面积只有 1 5.4 9% ,劣等草场面积占了 50 .1 % ②。随着城乡人口增加和市场经济发展 ,低产出的草原畜牧业必然要向着高产出的草原畜牧业发展。 1 986~ 2 0 0 1年 ,该县牲畜总数增长了 34.1 %。为了满足高产出的要求 ,该县也出现了过度开垦和放牧 ,草畜不平衡的矛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生态效益与经…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生态立省战略,坚持以饲草料产业发展为基础,以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为手段,以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为保障,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目标,加快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闯出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天然草场资源的过度攫取,不仅仅是给畜牧业带来威胁,更大的威胁是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天然草场的大面积沙化,因此,对退化天然草场进行综合治理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海晏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草定畜、防治草原鼠害和建立人工草地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1月13日,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迎来自成立以来的第五次分红,现金分红394.87万元,人均5182元。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依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坚持恪守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兑现奖罚,有效解决超载放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坚持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  相似文献   

10.
一、荒漠绿洲的自然环境 我国荒漠深居内陆腹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包括新疆、内蒙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以上。地貌特征是高山环抱着巨大的盆地,盆地内又是高山—山前洪积扇—洪(冲)积平原(或沙漠)—平原细土带—盐化草甸—盐沼(盐湖),呈带状或环形分布。山地海拔大部分在400O米以上,最高达7000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建立健全草原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背景下,草原保险的作用更加凸显。草原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为草原保险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草原保险条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 文章利用半定量化因果关系矩阵法、HP滤波模型、多种聚类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可将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风险区,各风险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低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低、承灾体脆弱性低和防灾减灾能力强的显著特点;中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暴露性水平高,但致灾因子危险性处于中等水平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高,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特征;极高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脆弱性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弱的典型特征。结论 在厘定草原保险费率时,应考虑多种风险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合理的草原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粮食结构转型,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探索草地系统规范的认知理论和遥感解译框架。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标准光谱端元空间或是突破传统遥感技术壁垒实现草地系统认知规范的关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构建多光谱—高光谱两个尺度的标准光谱端元空间,并开展草原类型多级嵌套分类实验。研究结果:提出草地系统认知理论框架和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并在中国—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三个尺度的草地类型多级嵌套遥感分类实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基于标准光谱端元空间的光谱融合量化策略有利于构建稳定、具有专业概念支撑的解译框架,配合多级嵌套的分类结构能够实现草地系统认知框架下光谱数据的规范,从而支撑不同等级的应用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牧区由于超载放牧和草原保护投入的不足等原因,使草原严重退化.目前,麦积区90.2%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占31.02%,中度退化的占48.02%,轻度退化的占11.96%,可利用面积逐渐地减少,生态功能弱化.遵照草原保护法,麦积区对草地资源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草原地区牧业可持续发展,丰富草原生态补奖在牧户草地流转行为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促进牧户进行草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牧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借助逐步回归法检验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牧户贷款行为、草地现有承包面积以及牧业收入分别在10%、1%与5%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奖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牧户生计多样化在草原生态补奖与草地流转之间存在遮掩效应,遮掩效应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34.55%。结论 奖补收入越高,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并且牧户生计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自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为了深入了解草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机构、文献、作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通过分析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搜索到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研究领域内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16年达到发文量峰值。(2)作者靳乐山、胡振通、孔德帅发文量较多,杨光梅、陈佐忠、李玉新等作者发表的文献对该领域学者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但作者、机构之间中心性较低,还需加强合作。(3)综合分析热点和前沿,主题词较少,研究范围较局限。(4)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区域的草原生态补偿治理办法、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结论 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各地政府根据地区差异性对当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相关进行探索完善,创新研究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学角度谈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过程所涉及的生态功能,生态目标,生态问题,存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及规划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相应的绿地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草原旅游属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植物生产层,是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绿色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青藏高原草原面积巨大,具有地域特色鲜明、动植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等特点,为了满足草原旅游活动和草原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促进高寒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以川西北若尔盖草原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为例,对其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进行分析。[结果]若尔盖草原旅游产业具有品牌、资源、区位和知名度四大优势,并存季节性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体验性较差三大劣势,具有国家及地方政策规划、公众追求自然回归原始需求的两大机遇,同时面临草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是否有利与草原生态的保持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草原生态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测算出我国1978~2009年的草地生态足迹,然后通过广义差分法对EK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草原生态压力与经济增长呈现倒N型关系,但在实际观察值范围内,二者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目前仍未跨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位置。这说明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草原生态压力,但要改变其总体恶化的趋势,还需通过积极的政策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和景观正经历着快速变化。作为基本生态系统单元之一,草地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面临着严峻挑战。西藏高原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及退化已成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基于家畜饲草料资源多样性,首先将西藏草地资源划分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区域以及适合放牧区,对于适合放牧区域,在分析草地载畜量、补饲载畜量、牲畜存栏量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核算生态系统承载力,提出草地承载力监测评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地生态保护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全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草地36.95万km2,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44.37%;农区可供牲畜食用的精饲料总量与粗饲料总量分别为23.71万t与27.50万t,全区补充饲料载畜量为115.18万羊单位;从载畜量区划来看,那曲、当雄等县超载严重,八宿、察隅等县略为盈余。  相似文献   

20.
从几个角度介绍了齐齐哈尔市草原的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并确立了分级标准,同时运用模糊数学对其现状给予评价。其综合状况为四级,草原破坏,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较低。根据这一现状,从认识,政策,措施等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