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关于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越演越烈。由于对“过热”的定性直接关系着今后的政策取向,因此,人们对“过热”的评说都显得十分谨慎。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有“直言学者”之称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  相似文献   

2.
3.
应重视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访著名经济学家王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确令国人振奋。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而可持续性问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本刊记者就此问题专程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王建。  相似文献   

4.
于光远先生曾提出了企业文化五层次说:一、在企业的领导人和一般员工中树立一种适合于本企业利益的价值观,并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激发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爱本企业,为本企业的繁荣与成功去奋斗,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效益的目的;二、企业家的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三、提高企业一般职工的文化水平、文化素质,充分丰富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文化修养;四、企业也要关心社会上的文化事业;五、企业领导人要很好地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研究国家有关企业的各种政策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的问题,提高参与这些方面决策的意识。最近,就企业文化建设一些观点问题,本刊记者专程拜访了于老。  相似文献   

5.
6.
尽管人们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尚存争议,但是随着问题的日益显现,在有些问题上人们的意见正在逐步靠拢。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先生,他的分析意见就得到了许多高层人士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政府主管经济的部门谈经济过热的比较多,而企业界对经济过热的说法似乎并不“感冒”。那么,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呢?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  相似文献   

8.
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大?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这场罕见的危机?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最应该投向哪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累积的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没有贬值的风险?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也同样非常关心。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独家专访了著名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韩秀云。  相似文献   

9.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经济建设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1979-1993年,GDP年均增长9.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现在,中国已经开始了全面工业化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更为其加速发展、全面走向进步提供了无以估量的动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16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活跃,更富有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与发展质量。因而,企业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关注宏观经济态势,他们意识到如果不了解经济动态,就可能丧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企业家的需求,不久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对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中小企业及企业家们备感时机的重要,纷纷聆听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制度安排重于技术演进——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掀起了自主创新的讨论热潮。有人认为自主创新主要应靠技术演进,还有人主张自主创新主要应靠制度创新。对此,人们莫衷一是,争议较大。为此,本刊记者就此问题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吴敬琏教授首先表示,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才能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萧灼基教授首先表示,经过全国人民20年的努力,我国已于20世纪末胜利实现总体小康。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还有很大差…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老能摸到石头?不是因为我们运气好,而是因为底层总有变革的要求。 记者:回顾中国30年改革历程,我们是怎么与市场经济握手的?一个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中国如何摸对了石头?  相似文献   

14.
胡少维 《经济界》2000,(2):19-26
1999年,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O年,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加上外部环境的好转,经济增长有望止跌回升,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尚需在多方面作出努力。一、1999年经济增长可完成计划目标,但内在增长动力仍显不足1999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6%,从静态看,与全年7%的计划目标相比,这一增长速度尚能令人满意。但从发展动态看,一季度GDP和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已明显减慢,二、三季度减缓趋势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已从1998年下…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由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常态。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这些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厉以宁先生首先表示,最近如果看中国的报纸,可以经常看到一个字眼,就是“新常态”,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常态”?我们首先讲,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它是不能持久的,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今天讲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是为了过分强调速度而超高速增长,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第二,过高的增长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低效率、产能过剩等等,特别是会因此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从而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本刊特约记者车宏卿)杜润生老人,原任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在职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为中国农村的改革,为中国八亿农民的温饱,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做出了重大贡献。离休之后,老人依然时时关心着国家建设。日前,记者就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改革等若干问题,亲耳聆听了老人的一番教诲。下面是杜老与本刊特约记者的谈话简录。记者:杜老,您好!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一名研究人员,我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我对您也怀有一种特殊的崇敬之情。据我了解,最近您根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经济的变化,重提配套改…  相似文献   

17.
最近,央行调息的举措再一次发出了宏观调控的信号,有关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说法似乎也进一步明朗化。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各种调控信号变得越来越敏感。为此,本刊记者专门就财政政策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戴园晨教授。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问题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我国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出现了“重内轻外”的现象。为此,本刊记者就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许多人担心“非典”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而我国社会各界现在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今年我国经济还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为此,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专程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王梦奎主任首先表示,“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接着,他着重分析了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旺盛的投资需求。王梦奎主任说,中国正大力推进工业化,经济处于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中西部地区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消耗的钢材占世界1/4,玻璃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