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煤炭生产—消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宏 《经济地理》2012,(8):97-101
利用1991—2009年中国30个省市的煤炭消费及原煤生产数据建立Panel-Data模型,分析各地区煤炭消费的地区性差异影响,并将30个省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比较了三大区域煤炭消费的地区性差异。结果表明,河北(与北京和天津)与江苏(与上海)的煤炭消费最强,东部地区的煤炭消费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研究认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摆脱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有必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中西部地区也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原煤开采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告别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的技术相似度测量方法,定量测度了我国东西部各省份间的技术相似度,发现西部与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技术结构差异,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尤其显著。分别以与北京、上海的技术相似度为基准,对东西部省份进行排序,证实了我国各省份之间的技术结构和地理分布、经济水平类似,东西部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并通过分析东部省份之间、西部省份之间以及东西部省份之间的技术相似度水平,以找出西部各省潜在的技术转移来源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维达  王海涛 《技术经济》2012,31(11):63-69,74
利用2006—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静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效率整体偏低,受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较显著;整个行业的无效率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无效率,且行业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行业抵抗突发性经济危机的能力较脆弱;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效率的省际差异逐渐拉大,个别省份的生产效率极低。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0年期间,受技术进步这一主动力的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的交相波动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5.
效率假说须考虑决策单位技术水平的差异,但许多文献在研究效率时都把中国所有区域看成一个总体,其隐含假设东、中、西部生产前沿均相同,忽视了技术集的地区差异.本文利用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包络东中西部的生产前沿,然后估算和比较区域间技术差距和技术效率,发现东中西部所面对的技术集差异显著,并且中部技术效率最高,其后依次为西部、东部,技术效率水平高低与市场化水平、研发投入的相对强度、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98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显示:①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来自综合技术效率(TEC)的影响;②从各省情况看,Malmquist生产指数空间存在差异,但时间上变化不大;③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看,东部和西部Malmquist生产指数都大于1,而中部地区小于1;④基于高技术产业专利创新效率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结果显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4种类型省域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并不规律,但综合技术效率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三个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技术产业自身的产出规模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来看,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由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1995年~2007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度量技术进步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检验了技术进步对区域能源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均对能源需求有显著负效应;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需求的作用表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基础、能源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基于2000-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除西藏外)数据,分析国际人才流入、社会资本对中间产出及最终产出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比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更大;②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中部(最终产出)、西部(中间产出)影响更大;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呈显著负向影响,东中西部存在差异性,结构型社会资本对最终产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东部则相反;④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与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有关;⑤最终产出创新效率远低于中间产出创新效率,两者均呈东-中-西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3440家制造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考虑信息技术影响的前提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的技术效率出现了差异化增长的情况。最后,从信息技术投资应用的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区域差异化增长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全要素框架下的总能源效率分为经济型能源效率和环境型能源效率,并在经济与环境并重的前提下对DEA模型进行了设定,计算了2005—2011年期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能源效率及两类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的重要性后,样本省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下降趋势;环境保护的低效率使得中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值明显小于西部地区;河北、山东、四川和山西4省的节能潜力最大,4省的节能减排量合计占中国总节能减排量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必要深入探索我国省区大学知识创新效率水平,缩小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利用2005-2013年大学统计资料,结合BCC模型和Meta-frontier效率函数,对中国内地30个省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仅用BCC模型测算时,知识创新效率呈西部、东部、中部排列。考虑技术异质性,加入共同边界效率函数分析时,共同技术比率呈东部、中部、西部排列,而东部地区更接近知识创新共同技术生产边界。未来应提高东部大学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输入,以便统筹全国知识创新效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As a result of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ergy risks, the study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zoning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energy risk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new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energy industry.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rimary. energy from 1996 to 2005 in China. Secondly; this paper founds an Energy Security Index System formed by six indices including the percentage of energy reserves, interlocal dependent degree, energy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so on. It subsequently calculates the weight of these indices with the factor analysis rating method Lastly,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zones the abilities of energy security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with the grey chuster method According to their security; the 30 provin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high, medium, and low levels. The regions at low energy security level include Beijing, Shanghai,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They are mainly littoral and short of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while mostly dependent on other provinces. Those at medium energy security level include 15 provinces (cities or districts), such as Liaoning, Tianjin, Hebei, Shandong, Henan, Hunan and so on. These provinces are in the northeast, north, east of and central China. Those at high energy security level contain Shanxi. lnner Mongolia, Heilongjiang, Jilin, Chongqing, Sichuan, Shaanxi. Xinjiang. These provinces are the main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ases.  相似文献   

14.
在引入工业“三废”和CO2等指标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利用规模报酬不变和可变的DEA模型测度分析2003-2010年各省份企业绿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以及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并对无效率值进行分解,最后检验两阶段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企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偏低,且均呈现下降趋势,各阶段纯技术效率持续减少是其主要原因。与传统效率相比,绿色效率值更低,绿色与传统成果转化效率省际排名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经济效率不高省份在技术环境效应转化中依然落后。②各省份、区域间效率差异明显,TGR值显示,东部地区两阶段创新技术水平均高于中西部,且存在差距继续扩大的风险。大多数东部省份两阶段无效率主要受制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率则是中西部省份的共同制约因素。③国有经济比重、外商投资和技术交易环境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企业规模则起阻滞作用。技术交易环境优化显著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而企业规模和国有经济比重具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各省域知识技术发展同质化问题,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揭示2000—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知识专业化和关联性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二者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活动层级差距显著,高层级地区知识创造活动多样性特征更显著,低层级地区的知识倾向于关注单一领域;知识关联性空间分布呈现出自东向西减弱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技术演化对知识基础的依赖性较强,中西部地区则较弱;知识产品竞争优势转换存在显著路径依赖,与地方知识库结构关联密度高的知识生产可能会成为未来比较竞争优势。从区域内知识集聚视角看,专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关联密度较低领域竞争优势形成;从全国知识分工视角看,多样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关联密度较高领域下一期竞争优势形成。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洪名勇 《经济地理》2003,23(5):606-610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合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知识生产、交换和运用(消费)情况。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大多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区,多是东部省区;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区,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省区,多属于西部省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西部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19年中国内地28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各省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运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分别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进而揭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14—2019年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由0.62提高至0.72,更多省域向高效率演进,到2019年,35.7%的省域达到生产效率前沿;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中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东北和西部的发展格局,较低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是制约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的主因;样本考察期内,全国整体、东部和中部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及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中部仅存在条件β收敛,且不同区域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据此,针对提升不同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丽 《技术经济》2016,(11):28-35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算了2009—2013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整体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所有省份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且变化平稳,但考察期内不同省份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并呈现出显著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0.
China's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as been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It has been fueled by cheap fossil fuel energy so energy consumption has risen rapidly, but there are signs that negative feedbacks in the form of waste and inefficiency may affect future development. If energy throughput exceeds the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to process the inevitable waste from production then the development may not be sustainable. We calculate economic diversity using an energy flow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development policy, energy us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are presented as a case study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ach province in China is presented. China's development policy does not appear to be sustainable over the period 1985–1998 because of unsustainable energy consumption trends and declining economic diversity. An energy consumption tax is proposed for increasing diversity and dealing with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