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为经理自主权的代理变量,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方面的自主权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存在使用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调整资本充足率和盈余管理的行为,银行还使用其来缓解风险和融资压力;银行经理人员主观感知到的经济下行和监管压力对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有显著影响,经理人员在感知到经济下行后会减少计提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性。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2020年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盈余管理对城农商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相对于上市银行,盈余管理对非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信贷配置在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盈余管理通过提高银行信贷配置规模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盈余管理-信贷配置-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审计师变更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审计师变更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银行监管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银行监管力度的提高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规范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及防控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下调小微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银行信贷供给诱导有效性及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会计准则规范影响的协调性。研究发现,下调小微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的资本监管规则实施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具有显著诱导有效性,但已发生损失模型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此具有削弱作用,其削弱路径主要来自会计信息的风险信号传递调节效应,与资本约束中介效应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其他银行,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银行、以市场景气度较高小微企业为主要信贷投放对象的银行,具有更为显著的资本监管诱导有效性及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削弱效应,显示提高相关制度协调性并充分发挥市场激励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现象。  相似文献   

5.
薪酬延付是银保监会用于风险防范的一项重大薪酬激励改革。本文分析薪酬延付能否促使银行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及时性进而降低银行风险。结果表明,薪酬延付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及时性,且延付对象范围越广,越有利于薪酬延付发挥积极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薪酬延付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及时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低、逾期贷款率较高以及房地产贷款占比较大的银行中。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延付可以通过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及时性降低银行信贷顺周期风险。本文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一会计信息披露视角丰富了薪酬延付在银行风险防范措施以及防范效果方面的经济后果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超  魏静宜  曹利 《金融研究》2015,426(12):46-63
本文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盈余平滑行为。我们发现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下一期不良贷款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被用来作为盈余平滑的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平滑盈余现象更为明显。对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或发行总量越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越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相对效率,并探讨计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技术非效率在中国商业银行中确实存在,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计提效率相近,但都高于城市商业银行;银行的规模、管理水平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效率也表现出一定的顺周期性。因此,为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效率,应全面提高银行自身管理水平,强化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监管,完善计提方法和动态拨备计提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现状.主要运用了财务分析,对各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同类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计量分析中通过建回归模型,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银行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不明显.与一般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同,银行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时会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经营的稳健性,盈利能力、资产运用能力属于次要的财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160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数据,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银行业计提前瞻性的影响。2018年预期损失模型应用以后,运用模型的非上市银行和城商行相对于未应用组的计提前瞻性显著提升,且应用效果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银行中表现更加突出。前瞻性提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但在部分子样本中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银行管理预期的视角从未来盈利转向未来损失,计提的信号传递动机因此下降。运用模型以前计提前瞻性较弱、信号传递动机较强的银行,运用以后表现出前瞻性显著提升与信号传递动机变弱。因此,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调节仍需多政策合力调控。  相似文献   

10.
贷款损失准备可有效覆盖贷款损失,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的重要因子,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13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不存在盈余管理、资本管理和信号释放动机,且是基于即期信息对计提作出判断,缺乏对未来信息进行前瞻性估计的逆周期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及2004~2009年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银行贷款行为、盈余管理策略的动态调整.研究发现,从中国代表性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来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净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这证实了盈余管理行为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以及盈余管理行为对这种作用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能够有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在当期贷款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低。而盈余管理行为则削弱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能力:商业银行受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而未足额提取的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高。本文的结论对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优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瞻性拨备计提方法,并对我国银行拨备的适度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拨备监管标准存在偏高的可能,而过量的贷款损失拨备会覆盖到银行的非预期损失,这就会催生银行贷款意愿降低、会计报告失真等问题,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产生的外生冲击,基于违约风险高低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从正式债务契约形成视角研究贷款可获得性提高如何影响企业盈余分类转移行为。研究发现:第一,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高风险企业盈余分类转移程度更高。第二,横截面差异性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融资渠道丰富性越低、以及银行对企业信息需求和监管程度越高时,盈余分类转移受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影响更大。影响机制检验显示: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高风险企业通过分类转移优化盈余结构后确实获得更多银行信贷。本文利用我国贷款利率上限放开这一独特研究场景,科学识别了盈余分类转移的债务融资动机,拓展并丰富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制度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21年36家中国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负向关系起中介效应。资本充足率对其起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城商行而言,其中介效应更显著;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股份制行和农商行而言,其调节效应更显著。因此,要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就必须适度加强货币政策稳健性,优化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和资本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金融监管加快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从最初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到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及相应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的实施,再到《办法》的出台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我国逐步完善了以资本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16—2019年我国79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首次实证检验了银行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结果显示,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越低,该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收益减少型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在大型银行、上市银行更显著;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内部审计能够替代外部治理机制,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丰富了金融与审计领域的交叉研究,为银行监管机构科学评价内部审计工作,区别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监管效率及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孙天琦 《西安金融》2005,(10):19-23
香港现行银行呆坏账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1)与一些监管机构不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没有发出过对呆坏账拨备水平的正式指引,但是制度有效;(2)HKMA鼓励按个别贷款的实际情况计提拨备;(3)结合五级分类制定各级别贷款的具体拨备基准,并在特定时期有针对特定国家的国家风险准备;(4)强调五级分类的准确性;(5)要求计提拨备时对抵押品适当估值.HKMA经常对银行发出指引,列明银行就部分常见的抵押贷款(按揭、股票质押等)应遵守的最高贷款与估值比率;(6)一般准备税后处理,特定(专项)准备计入成本税前计提,银行与税务部门就拨备也会讨价还价。对我们的启示:(1)准确的贷款质量分类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2)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商业银行和税务部门的讨价还价不可避免,金融企业也必须通过纳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税收上的支持。同时要规范核销,提高核销效率;(3)可以研究针对特别国家和行业的特种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研究针对特定行业贷款比重限制(余额占比、增量占比,即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农村信用社要加紧推进五级分类,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6)规范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打折率、聘用外部评估公司、抵押品保险、价值重估、五级分类和计提时对抵押品的处置等,这需要各方的工作进入到更深的技术层面;(7)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引,引导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内、外部各层次数据库,积累有关数据;(8)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或者经济资本管理,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预期损失,而其不能抵御的非预期损失能够被资本充分覆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制定应急方案等措施来应对异常损失。  相似文献   

19.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将提高资本的质量、扩大风险覆盖面,并采用前瞻性的期望损失准备金和建立缓冲资本等方式克服亲周期效应,同时引入杠杆率、流动性指标作为新的监管手段来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这些改革将使银行业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银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强调风险收益匹配的资本质量管理势在必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准则的改变将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认为,加大交易对手(Counterparty Risk)风险管理,方向正确,但道路漫漫;对第一支柱进行改革缓解亲周期性,将以牺牲风险敏感性为代价,有违于新资本协议初衷杠杆比率计算存在较大争议,监管有效性值得商榷;期望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政策挑战传统会计概念,实施可行性尚存疑问;系统性流动风险的监管改革成为未来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20.
商誉计提减值可以较好地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但是由于商誉计提减值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计提减值准备的动机使得上市公司在稳健性的名义下仍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选择了2007-200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誉减值计提的动因及其外部审计监管。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计提是基于其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非盈余管理行为,商誉减值计提越多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这也从侧面进一步验证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