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阶段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出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西部农村扶贫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也面临着扶贫规模较大、脱贫难度增加;返贫率高、返贫原因复杂;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等问题。为此,在西部地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偏远山区的移民搬迁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强化扶贫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并重视农村社会安全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村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当前静态的扶贫管理方式由于对象瞄准存在偏误、"大包大揽"带来的逆向激励以及扶贫过程欠缺公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扶贫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应基于广西农村贫困的特征,通过户级瞄准、分类扶助、动态跟踪和退出等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精准帮扶体系,以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扶贫目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维护扶贫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往往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山区,受交通、地质地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引导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离贫困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另一方面,虽然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较为落后,但由于其未经历充分的开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厚的天然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应坚持改善当地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合理开发,科学管理,避免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经济发展的大国,却不是经济发展的强国,我国当前现状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贫富差距问题上。扶贫计划是早年提出的一个方案,但当前解决情况还不容乐观,仅仅是将"绝对贫困"地区变成了"相对贫困"地区,这也就造成了贫困地区开始集中的出现在一片地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根据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和新途径进行讨论,对比之前进行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7.1%。然而,我国现存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由在地域偏远、交通落后、资源匮乏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而且农民的素质低下。另外,我国现行的扶贫政策不适应当前农村贫困的实际,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偏差。因此,必须在扶贫主体、扶分对象、扶贫方式、扶贫内容上实行制度的创新,实现转变。  相似文献   

6.
山地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历史性封闭因素的影响,交通滞后,土地分布零散,生产不发达,产业形式单一,人民生活贫困。加之,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更加重本已贫困的山地农村地区在发展上又面临"生产后继无人,知识技术匮乏,社会养老及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凸显"的局面。为此,在山地偏远农村地区以生态文明、持续化发展的理念,走非城镇化发展路径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7.
西部贫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出现了新变化,农业的弱质性、市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加大政府对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取向,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阶段解决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都阳  蔡昉 《中国农村观察》2005,60(5):2-9,22
通过回顾农村贫困的变化阶段,本文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贫困分布由区域的、整体性的贫困逐渐过渡到个体性贫困,贫困人口的构成也以边缘化人口为主要组成部分。扶贫政策也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需要从瞄准区域的政策向瞄准个体的政策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重要。而本文的分析表明,更明确地细分贫困群体,集中使用扶贫资源是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贫开发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减贫的有效性方面,更体现在针对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一旦扶贫开发工作没有真正瞄准贫困群体,扶贫开发的成效根本无从谈起,因为扶持的对象不再是贫困(群体),而是其他甚至是富裕群体。本文根据对中国扶贫开发策略的演变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分析,指出了现有扶贫开发模式没有有效瞄准贫困群体的不足,提出了开展贫困村分类的建议及其贫困村分类的"指标打分贫困村分类法"和"二元检索贫困村分类法"。贫困村分类不仅能够使扶贫开发更加准确地瞄准贫困群体,极大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更能体现扶贫开发的公平公正,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的"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的新的扶贫开发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问题主要体现为农村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渐进式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普遍性贫困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农村贫困呈现由面到点集聚并减少现象,贫困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人口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较深,脱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探析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攻坚举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强力推进下,我国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也出现新的特征:从普遍性贫困过渡为结构性贫困;由区域性贫困逐渐转为个体性贫困。这就使得扶贫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本文以秦岭山区5个贫困村的调查为例,旨在分析当前西部农村贫困的特征及其内在的演化规律,以便为政府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和转向扶贫路径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本文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差距大三个维度探讨广东省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针对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顶层设计、行政区划、财政支农、公共服务的延伸性等角度讨论广东省不平衡不充分的形成机制,提出其根源在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矛盾集中在粤东西北的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位商理论和AHP决策分析法构建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方法,以云南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为例进行区域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该经济带的西部和西北部县市,而东南部资源较匮乏;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和南部县市,而西部和东南部生态环境状况较差。总体上,该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处于一般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较差的地区则集中在东南部,区域差异显著,且出现了"富饶的贫困"现象。基于此,从6个方面提出云南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保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农村大多位于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文化教育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文化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这是导致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消除贫困,首先要消除农民精神上的贫困,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在贫困的识别标准上,单纯的收入标准很难解决精准瞄准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是农村人口收入难以算清,二是即便收入算清了,有的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还穷,比如家里要供养大学生、有病人,等等。因此,精准扶贫识别贫困对象方面,除了收入标准外,还应当有新的看得见的标准。贫困不是简单算出来的或是选出来的,而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提高扶贫的准确度,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分解成若干看得见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在建档立卡工作中,实际上要多维度判断,如有的地方归纳的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2011—2012年数据(CLHLS),将农村老年贫困操作化以主观贫困与客观贫困两个维度,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保险在降低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并使用倾向值匹配(PSM)方法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减贫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估计与检验。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性别及年龄差异。总体上,农村老人主观贫困的发生比率在20%以上,而客观贫困的发生比率高达70%。社会养老保险降低了农村老人主观贫困的发生比率,但由于存在对子女经济支持的"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老人客观贫困的发生比率。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强化财政投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三农"的概念,即农村、农民和农业。在针对中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偏远贫困地区的研究分析中发现,这些偏远地区一般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未曾经历过多的人为开发,原始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因而这些地区往往拥有着极为丰富、天然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对农村旅游"三农"资源因地制宜的科学开发与管理,可以使当地的"三农"资源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农村旅游产品,从而改善当地的农村经济、增加当地农民群众的家庭收入,最终改善这些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位于川陕交界处的四川省巴中市,属于典型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三区叠加地区。从2014年起,《农村工作通讯》"西部送刊"惠及这里,文化扶贫持续助力着当地的乡村振兴。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巴中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忘主体责任,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推陈出新,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夯实基础。2018年以来,巴中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坚持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中国11亿人民中的绝大多数已过上温饱生活,但还有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1988年,全国仍然有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那里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十分落后.农村还有1亿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还有4000万人缺衣少食,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加速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并进而脱贫致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中部也有几个贫困地区.至于说到贫困人口,其主体部分集中在连片的贫困地区,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包括贫困户和小块的贫困乡或村则零星的插花式地分布在其他地区,包括某些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20.
徐芳  栾宏琼 《农村经济》2006,(12):107-110
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过大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两大差距又集中表现在我国的最不发达地区——西部农村。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西部农村就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西部农村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将遇到比东部和中部农村地区更多的困难,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方面,构成了影响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从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指标入手,分析了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劳动力比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