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与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的差额。此科目要求期末固定资产按照收回净值计入资产总额,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固定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经济利益, 防止固定资产的虚增,这充分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经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相似文献   

2.
<正>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规定,企业期末发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一要求在实务处理时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计提减值后折旧额的重新确定:二是转回减值准备金额的确定。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额的计算,应当视同为计算一项新固定资产的折旧额。至于以前期间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限额,《准则》及其指南规定,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时,转回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取得固定资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对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该项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额的确定方法,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英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已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转回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即,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价扣除正常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同时,冲销没有转回的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下,高校对非经营性资产既不计提折旧,也不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一直以来反映的都是历史成本,账面价值远远夸大了资产的现行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该高校的资产状况。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企业就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以后,要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现笔者将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对计提折旧的影响(本文假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计提折旧)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对累计折旧以及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固定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可收回金额等于或高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或者可收回金额低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在第一种情况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转回,减值转回后的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1、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1)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按计提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2)如果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以后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恢复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企业就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以后,要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现笔将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对计提折旧的影响(本假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计提折旧)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相似文献   

1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琳 《中国市场》2010,(35):70-71
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项目一直保持原值,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净值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虚增了资产与净资产的总量,针对此问题,本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即固定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经济利益,从而防止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累计折旧则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即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相似文献   

13.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含义及判断方法《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营环境变化或者是经营不善等原因,往往会给企业固定资产带来影响,直接的危害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按《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如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转回,都将导致固定资产重新计算各年折旧额,各会计期间折旧额的变化也影响到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核算。  相似文献   

15.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涵作出了重新界定。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企业应当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即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产品成本或构成企业费用的那部分价值进行补偿,从而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本文以固定资产折旧为出发点探讨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固定资产的管理与账务处理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实际核算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的会计处理有待完善。以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例,企业中有些老的厂房、机器已提足折旧,但仍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而在会计核算中却并没有体现。此外,对于一些历史较长的国有企业,有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购买或建设的固定资产其账面价值已明显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而会计准则对这些固定资产的处理同样没有详细规定。本文对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的后续核算和账面价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固定资产的增值评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涵作出了重新界定。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路文秀 《现代商业》2011,(15):223-224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未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出明确的规定,按照以往的惯例,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具有非营利性的性质,因而其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但是这种会计核算方式的弊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逐渐体现出来,这种会计核算制度导致事业单位出现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无法正确反映实际运行成本,也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本文具体分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存在的弊端,并对事业单位如何合理开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案例15】长江公司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一幢出租用厂房回收,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处理。在出租回收前,该厂房账面原值为800万元,已计提折旧300万元,提取减值准备40万元。则该厂房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为460万元(800-300-40),作为转换后的固定资产的人账价值。其会计处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