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节能减排是电力行业的目标,事关电力行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节能减排遇到了政策、经济、技术和管理等诸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出现了诸多难点,影响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成效,加大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电力行业节能减排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当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难点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隗斌贤 《江南论坛》2008,(10):19-20
一、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但难度、压力增大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发展,浙江省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部署,从2006年起把节能减排列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指标,并于2007年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实施节能减排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节能减排模式下,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成为影响节能减排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模型,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地方政府在实施节能减排中的经济行为。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节能减排动力和能力不足。在实施节能减排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的治理等方面,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和影响居民生活的方面重视不够。现行财权事权不对称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是地方政府实施节能减排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因此,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周翔 《时代经贸》2012,(16):100-100,103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两大主要危机,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这两大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为背景,提出必须从政府目标、企业责任到公民行为,全面塑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们才能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大力发展核能事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努力推广节能建筑、加强国土整治建设、加强国土整治建设、创建竞争力创新园区、积极预防自然灾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健康保险制度、提高医学研究水平、强调食品卫生安全、重视推广科普知识、巨资帮助中小企业、召开环保协商会议、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等14个方面,重点研究和评述了法国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情况,认为法国在加快推进以改善社会发展和强化民生科技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之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认为“两化”融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行业发展水平和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水平,帮助企业和行业实现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并控制污染排放,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文章主张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典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支撑和服务平台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做好今后的“两化”融合促讲节能漓排工作.  相似文献   

7.
合同能源管理与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节能减排,但是一味强调节能减排,对于大多数企业、建筑工程来说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响应,因为节能减排就意味着在企业产值减少的同时还增加了一部分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最终影响企业的效益。然而,目前政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这一举措,却可以利用这一类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把节能减排转变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更大限度地去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8.
公路运输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广东公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广东资源环境状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建立公路运输行业能耗统计体系,并对行业、企业、地区的能耗状况进行分析,摸清公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统计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完成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9.
王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59-160
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沈阳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沈阳市的实际情况,从七大方面分析了沈阳市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促进沈阳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也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理念,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调查当前大学生的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方式现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建议。最后本文从从寝室生活、在校饮食、外出交通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进一步践行低碳生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设绿色建筑,降低建筑物能耗,也是建筑师的责任与义务。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应从规划、形态、围护结构、新技术和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节能措施,来实现建筑节能目的。以下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通过对散见于各类文件中的国家促进节能减排地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和归纳,我们分析了现行政策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意在为国家调整和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广东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也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继续领先全国水平。总结广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先行一步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增长节能型产业; 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坚持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2007,(B06):1-3,21
“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应对国内日趋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节能减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践行。"公众参与"是与民主政治相伴生的一项理念和制度,它充分彰显了公民的主权者地位,有利于提升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可执行性,因此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于节能减排的有效推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节能减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虽已初具框架,但仍存在着相关规范过于原则、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等弊端,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须从理念、发展模式、具体制度、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经贸实践》2007,(5):4-4
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节能就是节约能源,减少能量的消耗,包括电、煤、油、水等能源;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汽车更是现代社会先进技术的重要标志,是能源消耗和废气产生的源头:因此,道路运输企业的主要运输工具——汽车更是节能减排的首要研究对象。本文就针对汽车运输节能减排问题做一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节能减排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兼顾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重要课题。道路运输业作为主要的终端用能部门没有在节能减排上掉队的理由,作者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当前的状况,就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做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常夷 《经济论坛》2009,(3):11-12
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很好地规范、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使之朝有利于整个社会效益改善和提高方面发展,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和发展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一系列支持节能减排的具体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20.
金瑛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65-166
当前,全球变暖问题越发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着先进核心技术不易转让、技术开发成本较高、能源消费比例不易改变等问题。因此,在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间节能减排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