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目前生物除磷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目前反硝化除磷的原理、作用菌群。并对目前在反硝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几种反硝化除磷工艺进行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反硝化除磷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反硝化除磷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生物处理系统内部微生物所处生理环境的影响,包括DO、碳源和不同的电子受体,另一方面为工艺运行参数的影响,包括温度、混合液回流比、SRT、缺氧区/好氧区容积比等,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对各相应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通常因为除磷、脱氮二者的矛盾使处理水的氮、磷难以同时达标,近年来提出的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及由此理论开发出的新型工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介绍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以反硝化除磷工艺为代表的生物除磷新技术如A2N工艺、DEPHANOX工艺、HITNP工艺、UCT工艺及BCFS工艺原理及特点等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污水除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体磷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化,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污水除磷技术已成为当今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在分析、评价污水除磷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生物除磷在厌氧、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并基于对反硝化聚磷菌的认识将现有除磷数学模型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基于除磷数学模拟所包含的涉磷组分、计量学参数、动力学参数以及生物衰减理论等对两阶段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比较,认为Delft模型是现有模型中比较完善的,并提出今后发展除磷数学模型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工程实例,对老氧化沟进行功能区划分、设备改造:增加好氧区溶解氧浓度,降低缺(厌)区溶解氧浓度;同时适当增容,延长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泥龄。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出水主要指标稳定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生物除磷脱氮机理出发,主要论述了新型或改良生物除磷脱氮工艺,包括ECOSUNIDE工艺、多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两段SBR双污泥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等,并展望了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达标排放中化学除磷是常用工艺之一。除磷药剂投加量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处理出水的达标排放和运行成本。本文介绍了一种智能化除磷加药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铬渣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铬渣产量大、毒性剧烈,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危险废物.本文介绍了铬渣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解毒机理、工艺过程和应用实践,阐述了对铬渣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并就铬渣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质的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的代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3种不同基质(乙酸盐、丙酸盐、葡萄糖)下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厌氧阶段的代谢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代谢模型下的化学计量系数的差别及其对PAOs和GAOs竞争的影响。针对目前代谢模型主要集中于化学计量学方面.提出今后应在动力学及相关代谢中酶的活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石灰石法与双碱法脱硫除尘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石法与双碱法是工程应用较为成熟与广泛的两种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技术方法。本文对两种方法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以某单位的燃煤锅炉为例,计算了两种方法的经济成本,并对二次污染、职业健康风险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权衡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给出了推荐的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销售促进除了能刺激销售迅速增长外,对品牌权益还具有长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仅仅是损害品牌权益。其实,销售促进的外延很宽泛,各种销售促进工具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对品牌权益各要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相差很大。所以,企业在策划和实施销售促进活动时,只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设计合理的操作方式,完全可发挥其对品牌权益的促进作用,同时规避其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