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多依赖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提出了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动力来源之一,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本文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但从衡量吉林省科技金融支持情况的多项指标来看,其在全国还处于中下游水平。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主要问题集中在发展过程存在科技金融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科技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科技金融融资途径单一等问题。对此,须通过多方渠道提高科技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打造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拓展科技金融融资途径来推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运用DEA方法对安徽省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金融支持效率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等方面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虽然现阶段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规模收益多处于递增阶段,但其金融支持效率偏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建立产业基地等对策建议,以提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发展来看,作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依托于特定产业本身发展的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必争的特定产业,其发展壮大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重大机遇.现代金融体系只有将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中去,资本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金融业自身才会有竞争力和活力.同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金融共生的要求,因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为不同性质的单元主体,但两者符合共生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最为根本的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分享其发展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自身局限于传统产业的风险,以及激发自身的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65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政府干预与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府干预手段都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但政府补贴的效果更明显;加入金融支持这一调节变量之后,政府干预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仍然起着正向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减弱;银行短期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等金融支持手段激励了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而银行长期借款却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6.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依靠创新来推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重点分析了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走金融集群化道路是长沙金融未来发展的目标。详细分析了金融集群的建设促进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促进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进程的策略及金融创新产品设计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生主力。但融资困难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比体制约束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根据2005年—2011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编制思想基础上提出了7个方面共同支撑的竞争力指标体系: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并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金融创新是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催化剂。在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基础上,提出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部门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投入方式、放大集聚效应、扩大资金渠道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在工作中仍存在财政扶持政策激励效应递减、扶持力度简单叠加、财政资金投入相对分散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健全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机制,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预算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和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相比,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和不足。未来河南省应该从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产业集群优势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四个方面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新兴产业的技术日趋成熟,组织和生产方式正在变革,安徽省应突破传统的产业架构,洞察未来的产业的发展规律,整合培育优势的产业资源,实现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存在着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和集群协同等几种模式,通过实证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应当通过"以集群为目标,以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推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抓好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以争夺未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经济增长乏力,致使使世界各国致力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标准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等,对我们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若干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其发展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和地方近几年也都相继出台了较多的公共财政政策,以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笔者拟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除了引入公共支出变量如财政补贴外,还尝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得税税式支出这一公共支出变量进行了初步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混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探究出公共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推动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着力点,因此,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中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与特征;(2)选择标准;(3)区位分布;(4)培育路径与政策研究;(5)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经验的启示。本文在以上几个方面研究评述的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性概念、需要实用性强的权威规范的产业分类、加深从不同视角研究产业区位分布以及需要精确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转型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做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而抢占经济制高点、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现状也迫切要求河南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在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区位和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应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载体建设、创新投融资体系、发展人才队伍、推进项目建设等制度措施方面引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大力度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只是我国抓住战略机遇的根本需要,还是在强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谋求良性发展地位的实际需要。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促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积极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深度分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正确对策,助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实施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本文结合辽宁财政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实际和制约因素,借鉴国外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提出当前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不完善。文章主要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并结合其他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应在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税种选择不同的税收优惠方式,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